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五脏是人体内部器官的代表,是人体内部器官的重中之重,脏和腑的区别是什么脏和腑的区别在于形态特点、生理功能与所治疗疾病的不同。

1、人们常说的“五脏六腑”是什么?

人们常说的“五脏六腑”是什么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这属于中医哲学观的分形论,五脏,即是五大器官极其系统分形藏象。人身五行,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五脏是人体内部器官的代表,是人体内部器官的重中之重。五脏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母病及子:母脏先病,然后累及子脏;子病及母:子脏先病,然后累及母脏,

这种情况下一般病情较重;相乘:即相克太过。可能是克者太旺,或者被克者太虚造成,这种情况下病情容易严重;相侮:即克制不足,反被其克。可能是被克者太旺,或者克者太虚造成,而六腑,则对应五大系统之外的病徵,在东汉年间由张仲景创立,称为“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它们是五脏的病徵在体内的显现,也就是说,除了体表能看出来的,六腑包含了所有因五脏疾病而带来变化的最显著、影响范围最广的六个器官或系统。

2、脏和腑的区别是什么?

脏和腑的区别是什么

脏和腑的区别是什么脏和腑的区别在于形态特点、生理功能与所治疗疾病的不同,1.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脏,形态特点上多为实质性器官;而腑指的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形态特点上多为空腔性器官。2.在生理功能上五脏六腑也有很大区别,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以及储存精气,保持精气弥散充满;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纳(有接受储存容纳之意)、腐熟(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以及传化(有运输转化吸收之意)水谷,要保持通畅状态。

3、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

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

《黄帝内经》巜素·调经论篇》: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灵·本神》: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灵·九针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心藏神又藏脉,肺藏魄又藏气,肝藏魂又藏血,脾藏意又藏肉,肾藏志又藏精,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本人浅见来解释一下,以便抛砖引玉,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它与人体的各个部位有密切的关联,中医常常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脏腑的健康与否。

脏为里,腑为表,脏为上司,腑为下属,它们相互联系,通过气血在全身筋络脉管中周流不息地运行,连成为一个完整的机体,以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进行平衡,协调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以上内容请大家竖着看)1、肝的下属是胆。

肝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在液为泪,情志表现是怒,所以,怒伤肝2、心的下属是小肠,心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在液为汗,情志表现是喜,所以,喜伤心3、脾的下属是胃。脾开窍于口,在体为肉,在液为涎,情志表现是思,所以,思伤脾4、肺的下属是大肠,肺开窍于鼻,在体为皮毛,在液为涕,情志表现是悲(忧),所以,悲伤肺5、肾的下属是膀胱。

肾开窍于耳,在体为骨,在液为唾,情志表现是恐,所以,恐伤肾脏,通藏,有贮藏之意,为精气贮藏之所,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五脏主藏精气,以精气盈满为宜,但不贮存水谷或浊气,产生的浊气则应及时输注于腑,由腑传导排泄至体外,所以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五脏的形态结构属实体性器官,分别位于胸腔和腹腔之中。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乃水谷盛存之处,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在六腑消化和传导水谷饮食物过程中,宜虚实更替,实则水谷充盈,虚则水谷排空,但不贮藏精气,产生的精气则随时输注于脏,由脏藏之而供机体之用,所以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文章TAG:六腑  五脏六腑  常说  生理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