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学生这个时期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数学就会事半功倍。数学思维训练大致可从运算能力,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观察力,动手操作这几方面来培养,思维课程可能会提高一点点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实际上不会直接对数学学习产生什么帮助。
1、数学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吗?
数学思维是能够通过后期培养出来的,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比较聪明,这就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好。虽然先天占了很多的因素,但是大部分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是后期来慢慢进行开发和培养的,最佳的培养阶段是在3~12岁,这时候的孩子大脑处于一个良好的发育状态,可塑性很强,可以进行相关的思维启蒙教育了,我家孩子参加过火花思维的课程,比较不错课程能带动孩子学习兴趣,有意向的话可以了解了解。
2、数学解题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训练思维?
题主提到的是数学的解题思维,那么我就从解题的角度来谈谈如何训练,第一,要训练逻辑能力。所谓的数学思维,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思维,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构成,我认为一是逻辑关系,二是分类判断。因此,培养逻辑问题,不仅仅是做做逻辑推理题就能够养成的,还要做一些其他的数学题目进行训练,甚至在生活中发掘逻辑思维,
对于低年级甚至是幼儿来说,一些益智类玩具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逻辑狗等等,整套玩具分年龄层次和不同阶段,对多种逻辑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家有萌宝的可以尝试一下。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我建议在日常习题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阅读材料的训练,也就是培养孩子的语言归纳和理解能力,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
第二,要训练归纳能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数学难学,具体表现在数学比较抽象,它不像语文那样“写实”,往往用“1”代表总量,用x代表未知数,用a代表各种变量,说到底,同学们头疼的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我们说数学的妙处就在于从特殊中找寻一般,总结归纳出一般情况下的规律,因此,要学好数学必须建立归纳推理能力。这里,我建议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多用观察法而不是去记公式,自己主动的探索数学奥秘,哪怕做错了题目也不要紧,通过观察,自己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我建议适当进行专项训练,在日常习题过程中,要主动培养自己从简单到复杂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当的使用“代入数字”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简化,对问题进行解析。第三,要训练“定势”思维,思维定势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成熟的表现,所谓经典题型有经典解法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经典的解题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讲授专项的思维方式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如果没有建立思维定势,恰恰说明学生没有掌握住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此,我建议首先要建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定势,运用定势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如何建立“定势”思维呢,很简单,就是多做类型题,建立一个习题本,将同类题目进行归类,每一类题目都做一定量的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对不同类型题要组织归纳出一定的“套路”,遇到此类题目可以按“套路”出牌,第四,要训练“破势”思维。
当我们处理简单的类型题目时,我们用常用方法,套用公式,根据定势解答即可,但是,当我们遇到综合性问题时,用带公式法解题往往出错,因此,破除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思维而不是定势思维,用体系结构而不是单兵作战的方式对抗复杂问题,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单元学习后,制定笔记或者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段时间以后,相关知识点都建立了相对独立又完整的知识架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关系,最好以图形的方式进行表示,久而久之,即可形成对整个知识脉络的整体性把握,建立起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互相关联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时候,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手中就不再是使用“棍棒刀叉”,而是“武器套装”,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了。
文章TAG:思维 训练 数学 数学思维训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