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权分立”,明朝可能是首开历史先河的朝代。明朝千户有两种,一种是“卫所制度”下的千户,另一种则是“锦衣卫制度”下千户,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民政和军政分开管理,“千户”正是明朝军事制度“卫所制”下的一名军官;千户也有正副之分,正千户是正五品官职,副千户则是从五品官职。

1、明朝千户是什么官?

明朝千户是什么官

明朝千户有两种,一种是“卫所制度”下的千户,另一种则是“锦衣卫制度”下千户。两种制度下的“千户”品阶是一样的,但是功能上可能会稍有差异,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民政和军政分开管理,“千户”正是明朝军事制度“卫所制”下的一名军官;千户也有正副之分,正千户是正五品官职,副千户则是从五品官职。(下同)用现代军事概念来换算,明朝千户相当于现在的团长级别,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分析。说起“三权分立”,明朝可能是首开历史先河的朝代,朱元璋在位时,设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和刑罚司狱,三司互不统属(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司,军政、民政统一管理),都指挥就是管辖一个地区军政的最高长官,只接受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管辖。他的下面会统辖若干个指挥,而指挥下面则又会有若干个千户以此类推,直到十户,

卫所制度的千户主职功能是军事都司→卫指挥司→千户所→百户所→十户所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十户军长→旅长→团长→连长→排长一个卫指挥司的标准编制是5600人,最高长官是指挥,统辖五个千户所,千户所的最高长官就是千户,所以一个千户正常情况来说可以统领1120人;而每个千户所又下辖了十个百户所,即每个百户所有112人。

明朝最强盛的时候总共设立了21个都指挥使司,包括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羁縻性都司卫所,这些地区的军事和民政都是由都指挥统一管理,而长官很多都是由当地部落的首领担任,还可以世袭,明朝中期开始,中央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权逐渐开始丢失,这些羁縻性都司卫所也相继被撤掉。有必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如今所看的明朝地图大多是按照行政来划分的,如果按照当时军政地图划分,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样了,

“锦衣卫制度”下的千户功能复杂锦衣卫设立之处的定义为特务机构,后来成为了专门替皇帝办事的机构,所办之事很杂:打探消息、皇帝出驾、办案审查、缉拿罪犯、甚至修理京师道路这类事都是他们来负责。但锦衣卫作为皇帝专属机构,规模并不大,最高长官指挥使是正三品(品阶低于之前讨论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都指挥的正二品),底下所辖正千户级别的官员人数限制是十四人,

2、明朝的太监是什么级别的官?负责什么?

明朝的太监是什么级别的官负责什么

首先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阉人都能被叫做“太监”。明代设有处理皇宫内务的十二个太监衙门,称为十二监,只有混成了在这个十二个衙门里主事的才能称作太监,这十二个衙门,最重要的是司礼监,原是负责皇家礼仪出行的;第二重要的是御马监,是负责皇宫里的马的,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将权力下发给六部,由皇帝一人处理天下事物,很快就力不从心,于是产生了皇帝的秘书——内阁,来协同处理。

宣德年间,培养太监读书识字,帮助皇帝处理奏章,六部送来的奏章,由内阁进行摘选,作节略,送交皇帝批示,皇帝选择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批或者不批,这就给了太监处理朝政的机会。司礼监有一名掌印太监多名秉笔太监组成,秉笔太监负责批示皇帝的意见,掌印太监用印,再交付内阁传达至六部,司礼监因此被称为内相,权势鼎盛时期外廷的内阁要下跪。

而御马监掌握着皇宫内最后一支武装力量,是皇帝身边最后的屏障,永乐时期创建东厂后,太监获得了监察百官的权力,成为一直持续到明末的特务机关。最高负责人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称为东厂提督太监,是全明帝国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那两个在他上面的是皇帝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样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武将,见到东厂提督太监也要下跪。

只有嘉靖年间锦衣卫力压东厂一头,其余时间都要叫爸爸,有明一代,只有四位太监以掌印太监提督东厂,连魏忠贤、刘瑾都没做到。他们被称为“以印带厂”,司礼监的向上之路丝毫不比外廷的科举简单,反而是更艰难凶险,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明朝时能熬成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太监;御马监提督太监的,无一不是人中龙凤,都是厉害的不得了的角色。


文章TAG:明朝  明德  级别  太监  大明朝明德是什么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