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表达我想应该是指某种思想表达,姑且这么看。倾听也要分人分事分场合,不能什么人什么事都让自已兜下,那是得不偿失,吃亏不讨好的事情,针对十地以上的菩萨,当然是佛陀了,“说法者,无法可是名说法”是出自《金刚经》经文中的一段话,针对这类的信众也是一种说法“是名说法”。

1、“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什么含义?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什么含义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出自《金刚经》经文中的一段话。《金刚经》是大乘的教法,是趋入十地菩萨以上的证量才能受持的,经文的内容也主要是佛陀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并演说的。所以,一般人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前面两句都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很多人会卡在最后这句“是名说法”的问题上,

现在就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经文的含义:1、我们先来看看,“说法者”:就是讲法的人,说有资格讲法呢?而且是针对十地以上的菩萨,当然是佛陀了。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来具有之法,是众生因缘的示显佛陀随因众生的祈请而开启了教法,所以佛陀有什么法可讲?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讲法者,无法可说”。2、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无法可说”,又何来“是名说法”?原来无法可说也是一种说法,

因为佛陀很多时候是不开士佛理的,佛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禅定状态下,大家看经文也知道,一般都是弟子周匝环绕,顶礼祈请佛陀开示,然后佛陀才开始说法的。但是世间很多众生不是学佛人,同样就是很多学佛或者信佛的证量也达不到十地菩萨的证量,那么他们的恭敬心是升不起来的,但是他们也会让佛陀开示,因为不具备恭敬心,所以很多时候佛陀是不讲法也不开示的,但是也就是一种开示了。

名曰:无言的开示!3、最后,我们现在就来解释一下“是名说法”:为什么佛陀对有些问题很多是不答的?也是说法呢?为什么呢?是发心的问题:恭敬心和信心,求法者的发心问题。一个是问题的本身超出了他本身可以理解的范围,所以对于利益众生来说,有些问题本身不能让众生受用的,产生不了利益的,就不方便来做开示!如果没有恭敬心和信心的话,就会带着挑剔佛法的殊胜性的心态也就是世俗说的吐槽式学佛。

这样的话必然会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角度来看待经文!你放心的看,任何一种教法都能找出他的问题!因为都是有为法;方便说,都是针对性的开示,不是究竟圆满无漏的。比如:你贪心就让你修布施;嗔心就让你修安忍,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嗔心有什么辱可以忍呢?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你说上就远离下,你向左就远离右。你想找问题就永远有问题,

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所以这佛法只有在无上恭敬心上来观照他的目的才能得到受用的。所以佛陀很多都是默然的,没有办法给你做开示了,因为你不想否定自己,没有一种恭敬心信心的祈请祈愿。因为你不信佛,信的是自己,所以佛陀看恭敬心不到位,也就默然不作答了。所以针对这类的信众也是一种说法“是名说法”!佛陀最初要求弟子都必须出家,斩断对世俗的贪恋,升起无上的菩提和慈悲,所以弟子每次都是恭敬顶礼膜拜供养佛陀,

佛陀才开启教法,名曰:“是名说法”!同样,佛陀的开示都是针对佛教徒的,具备最基础都是在恭敬心和信心上增上的。仪轨戒律都要依教奉行,不能自己定义自己的知见和教法,自定义规则,所以这个佛法的标准就是依止的根本。《金刚经》中的经文内容证量极高,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包括我搜索了很多百度上和一些佛教网站上的关于金刚经《金刚经》内容的开示,很多都有偏差,

2、倾听的目的是什么?

常言说:我们要学会倾听。但倾听要看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是什么样的事,更或者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我们不能单单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演讲,教训或是亲人朋友对自已诉说都当着是一种什么目的,警如,当你听上级的报告或是别人的演讲,这种场合当然有自已的目的,因为你听上级的报告是为了更好的执行上级给自已下达的工作,你必须倾听,甚至不得马唬。


文章TAG:倾听  表达  目的  表达者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