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杜绝学生的作弊现象,一是平时就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对所学内容做到融汇贯通;二是考前制定好严格的考试规则并宣布好注意事项,让学生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会作弊、不想作弊;三是监考时间距拉开,把与考时相关的资料检查收缴好,让学生没有机会作弊;四是监考老师不能有失职失责的行为,比如坐着不动或埋头看手机、书籍等,给学生提供作弊的可乘之机;五是考室考场安装摄像头,把整个考室考场置于清晰的监控之中,让考生不敢有作弊的念头;六是对作弊学生特别是屡次作弊不改的惯犯要进行处罚,让其知道作弊是丢脸不光彩的事。
1、中国古代考试是怎么作弊的?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一年一次,考生来源源自国子监学生和乡贡,在参加科举之前,国子监或者州府都有一次考试,合格的人再去参加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到了明清,科举制度相对完善,有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层一层,逐级往上考,在参加科举的考生中作弊的案件也是层出不穷。1、请托,请托就是找人托关系买通考官,提前拿到科举题目。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也最可靠的方法,名震天下得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卷入了这么一场请托的舞弊案中,那一年唐伯虎和他和好友徐经一同赴考。华昶告他们买通主考官程敏政泄题,最终虽然证实是诬告,但是也唐伯虎被贬为一个小吏,才有了后来的风流才子。2、枪替,也就是请枪手替考。古代没有照片,但是也会在试卷上描述多大年龄、多高、肤色怎么样、有没有胡子,
要是考生之前很白,进京赶考的路上晒黑了,那可就完了。麻烦过个冬天养白了再来考,但这些体貌描述完全阻挡不了枪手行业。有的枪手是直接冒充考生进去考,还有一种是考生和枪手一起考试然后换卷子,唐代著名的枪手就有大诗人温庭筠。《新唐书》记载:“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
”这个说法难免夸张,温庭筠在严密的监考下替八个人完成了试卷,但是也能看出,枪替是古代舞弊的一个重要手段。3、夹带,这个最简便,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到今天也是层出不穷,明代的时候监考就很严格,要扒光了监察头发都要拆开检查。还有相关的规定,比如衣服只能穿单层的,但是依然有写满密密麻麻四书五经的夹带上衣作为文物保存在了故宫博物院,
(网图侵删)4、冒籍。宋代规定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试,所以也就有了类似咱们今天的高考移民。5、传义,也就是交头接耳递小抄。还发展成了内外通传,也就是把试题送出考场,外面的人写好了送进来,有“以线从地引入”、有“从水源传递”有“在食物上传递”等等,各种花样层出不穷。现代人在这上面加入了高科技手段,就有了当代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传递答案了,
2、你知道坏学生考试时都是怎么打小抄的吗?怎么杜绝作弊行为?
这个我很清楚!题中所说的坏学生打小抄就是平时懒学习、考时瞟窃题、歪经倒拐的怪现象。表现在:一、伸长脖子、瞪圆眼睛四下张望、伺机瞟窃他人的答题,瞟窃者在考场上始祖魂不安魄不落的,东张西望、前俯后仰,视线不住在周围扫描,尽量扫到自己的所想所要。能见几个窃几个,若有看不清时,就用脚趾、手指顶触同学的身子,示意把考卷做过的那些部分向桌子边沿挪移或下滑到让其看到能抄到的程度,
二、递纸条,寻帮助,传答案。做不来的将题号写在纸条上,揉成团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扔给周围同学以达到帮助的目的,同学写好再给其传回,这事基本上考前约定好了的。三、考前把感觉要考的内容,抄写好藏揣在身上,考时压在考卷底下伺机抄写,这些内容多半是诗词文段、问答解释、公式定律等重难点及关键内容。四、写在手板、小手臂及两腿上,需时再露出参考,
这类情况也是涉及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一些主要的、重难点的、关键性的诸如美文美篇的填空、补充以及理科方面的公式定律和英语、史地的理解问答等。要想杜绝学生的作弊现象,一是平时就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对所学内容做到融汇贯通;二是考前制定好严格的考试规则并宣布好注意事项,让学生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会作弊、不想作弊;三是监考时间距拉开,把与考时相关的资料检查收缴好,让学生没有机会作弊;四是监考老师不能有失职失责的行为,比如坐着不动或埋头看手机、书籍等,给学生提供作弊的可乘之机;五是考室考场安装摄像头,把整个考室考场置于清晰的监控之中,让考生不敢有作弊的念头;六是对作弊学生特别是屡次作弊不改的惯犯要进行处罚,让其知道作弊是丢脸不光彩的事。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