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和常人不同,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是患病时的一种症状,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者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退烧药的药理是什么?有什么副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在37℃左右,但各个部位的温度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温度最高,头部次之,而在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最低。比如直肠温度平均值为37.5℃,口腔温度比直肠低0.3~0.5℃,而腋下的温度又比口腔温度低0.3~0.5℃,体温在一日内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如一般在凌晨2-6时体温最低,7-9时逐渐上升,下午4-7时最高,继而下降,但昼夜温差不超过1℃,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使体温在一日内保持相对恒定。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当直肠温度超过37.6℃、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昼夜间波动超过11℃即为发热,超过39℃时即为高烧。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是患病时的一种症状,其机制为感染源、细菌内毒素与其他外源性致热热源进入人体后,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相互作用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如IL-1、IL-6、TNF、IFN-α及其他内源性致热性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并被运送到下丘脑前部,在此处细胞因子诱导前列腺素类的合成快速增加,尤其是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大脑中的PGE2的诱导生成会使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升高后,体温调节中枢认为当前体温过低,并启动一系列反应使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这包括增加代谢率及肌张力和活动性增加产热,并通过减少皮肤灌注从而使散热减少。
在达到调定点升高后的新平衡前,体温会一直上升,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从而引起人体发热。发热就是发烧,退烧药就是退热药,由于高热会引起并发症,因此需要退热药对症治疗。退热药就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通过使体温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来治疗发热起到退热作用,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需要的环氧化酶(COX),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而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环氧化酶(COX)分为COX-1和COX-2,COX-1分布在胃肠壁、肾脏和血小板,COX-2出现在炎症组织中,COX-1属于正常组织成分,具有保护该组织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如维持胃血流量及胃粘膜正常分泌,保护粘膜不受损害等;保持肾血流量,水电解质平衡及血管的稳定等作用;由COX-1催化而产生的血栓素A2能使血小板聚集,在出血时可促进血液凝固,有利于止血。
一旦COX-1被药物抑制,这种正常生理功能受损,就会出现胃、肾和血小板功能的障碍,发生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血液不易凝结、胃溃疡、穿孔、出血、水肿、电解质紊乱(包括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一过性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退热药是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热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体温,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起重视。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发生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服药后可因出汗过多,体温骤然下降,有可能引起虚脱,故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解热同时,多饮水和补充电解质,退热药一般对胃肠有一定刺激性,为避免对胃肠的刺激,多数解热镇痛药(肠溶制剂除外)宜在餐后服用,不宜空腹服药。
2、什么叫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者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住院病人:10%~20%;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治疗目的时,其它效应就成了副作用。
文章TAG:药理 不良 什么是药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