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由于科举制度录选而衍生出来的。实际上,除了本科以外,还有一个“预科”,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把预科取消了,或者只有“民族预科”,而“本科”则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们知道,古代科举,考到最高等级,叫进士,“本科”就是把“正统的”和“名义上的”给区分开来。
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考上本科是什么概念?有说法是当年考大专的难度与如今考211高校难度相当,你怎么看?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数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除了刚刚由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升格而成的师范专科学校(师专)是大专,沒有其它的大专,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又叫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收达不到本科分数线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由于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高中中专也不报师专。这样师专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任务),只得录取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一些分数极低(当然须在最低分数线以上)者,尽管不能被省部属大中专或者师专招录,但可以上地区所属中专或县中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考生读的不能算是高中专,仍然算小中专(初中中专),只不过是中考生要上三年而高考生仅需读二年即可毕业而已,
](招收的全部都是高考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中专。)有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程少些,(这些学校后来都变成了一本,而师专仅改为二本。)那会每年全国本科、师专以及大中专招收的总人数仅仅几十万,录取率不过10%,
2、大学本科为什么是“本”这个字?“本”是什么意思?
“本科”一词源于宋代。《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本”的意思就是“正规”。这个字义现在依然存在,实际上,除了本科以外,还有一个“预科”,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把预科取消了,或者只有“民族预科”,而“本科”则被保留了下来。本,就是表示正规、正统,
比如说,《本草纲目》,“本”,正统的,正经的。“本科”是由于科举制度录选而衍生出来的,比如说我们知道,古代科举,考到最高等级,叫进士。进士分几“甲”,也就是几个档次,明清时代只分三甲,但是在宋代时则有五甲之多。《宋史·选举志二》记载: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差别在哪?成绩不一样,档次不一样。怎么区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这就叫“本科”,表示的是正统的、正规的,同进士出身,那是恩赐的,赏的面子,它就不能称为“本科”。因为你成绩在那摆着呢,你没那个水平,“本科”就是把“正统的”和“名义上的”给区分开来。后世,清代用“本科”一词用得最多,为了区分官员的资历,官员在公文里的自称,
因为清代官制不同。并不一定科举才当官,比如可以捐官,也就是花钱买官,比如最著名的,清乾隆时的钱度,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没考上,他也是“进士”,但他的进士不是考来的,是恩赐的,那么,正经科举考试过,两榜进士的底子,那些官员陈述资历,说自己,“X年X甲进士第X名本科”。钱度不行,他不配,钱度陈述资历,只能说“X年X甲进士”,不能用“本科”,因为他不是正规的进士嘛。
文章TAG:本科 大学 考本科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