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脾虚的大肉陷下是在太溪脉弱的基础上发生的,是机体久病消耗的必然结果。中医有中医的理论和诊断体系,中医的诊断名多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些名词有关,这跟西医的疾病名称不在一个频道上,是无法对应的,可惜许多人都在哀怨中医失传,水平越来越差,却不在推动中医进步上多走一步。
1、中医把脉到底摸的是什么,能摸出西医诊断出的疾病吗?
把脉摸的是什么?把脉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检查脉搏的压力大小极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但把脉不止是数个心率,通过把脉获得的信息应该比你想象得要多,(一)脉率,大多情况下等于心率,有某些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和早搏的时候就不一定。(二)脉律,可反映心脏的节律,比如窦性心率不齐、早搏、房颤,都在脉律上会有相应的变化,
(三)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血管紧张度与收缩压有一定关系。而动脉血管如果用力按压近心端,远端被阻断以后,仍然摸起来比较硬,缺乏弹性,呈条索状,常提示动脉硬化,(四)强弱,可反映心搏出量、脉压、外周血管阻力等信息。(五)脉搏波,用仪器可记录下脉搏的波形,某些特殊疾病,其脉搏波可呈特征性变化,比如交替脉,为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奇脉常提示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水冲脉常见于甲亢、严重贫血、脚气病、主动脉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
把脉能诊断出西医的疾病吗?根据以上介绍,通过把脉,再结合问诊以及对病人的面色、步态、体形等基本情况的观察,初步诊断某些疾病确实是有可能的,但一般是以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为主。作为急诊科医生,在抢救急诊病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也会摸一摸病人的脉搏,了解循环情况,可对病人病情的危险程度做一个粗略的评估判断,比测血压更快捷,
如果某些疾病可能对全身代谢产生影响,比如甲亢、发热等,虽然无法直接确诊,但看出一些端倪也是有可能的。中医有中医的理论和诊断体系,中医的诊断名多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些名词有关,这跟西医的疾病名称不在一个频道上,是无法对应的,因此绝大部分现代医学的疾病,都不可能通过把脉诊断出来。把脉诊断难以标准化如果用压力传感器代替手指来收集脉搏数据,其灵敏度应该远远高于人类的触觉,我们把这样的数据信息整理出来,为每一种脉象确立诊断标准,本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的传感器,同时测量左、右、手、脚等多个部位的脉搏,通过对比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不是在把脉象学发扬广大吗?到那个时候,我们只要对着图形对学生说,看,这就是“滑脉”,而不用抽象的说:“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这样,每个中医的诊断水平不都提高了吗?可惜许多人都在哀怨中医失传,水平越来越差,却不在推动中医进步上多走一步,
2、《内经》说,久病重病后的人,太溪脉弱,肉陷,说明预后不良,寿命不长,如果脉弱肉不陷说明什么呢?
这一段内容,是《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恶病质情况的笼统概括。太溪脉弱而肉不陷,说明诊断错误,或是庸医误用药物,发生了重大医疗事故,那就谁看的病下的药,就谁来负法律责任呗,没什么可狡辩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恶病质,太溪脉弱,大肉必陷,这两者是一同发生的。《金匮方论》里说:“盖以少阴一经,实原气所系,为生死关头,故凡卒厥等证,两手无脉,但得趺阳太溪脉在,皆有可救,
”《活人书》说“太豁穴是足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门脉者活,无者死,”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古称太溪为“回阳九穴”之一,诸阴根本,古代医家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牛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动脉的跳动,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所以,太溪脉象虽止一,但实际上是全身诸阴脉的代表。我曾经说过,理解阴阳可以这样理解:阴是阳的容器,阳是阴的作用体现,太溪脉弱,则说明阴不容阳,水液不行,精微不布,用药效果很差,所以预后不良,这是个什么情况呢?以六经来说明的话,病已至诸阴,侵犯于脾,致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脾主肌肉,脾虚失运而“大肉陷下”。
文章TAG:脉弱 把脉 西医 中医 脉弱在西医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