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命这行有师承,现在也都是网上讲课,我在网上教过100多人,应该叫学员,大多数没见过。师承不光学本事,还要学做人,做事,师承好,只是现在好师傅很难找,找到就是缘分,好好学吧,现在有中医师承,都是教学费,师傅不教东西,也不用去,就是要个证明,然后自学为了考医师资格证。

1、师承具体是学什么?

师承具体是学什么

以前的传承方式都是师带徒,而现在都变成学校了。师带徒是不可复制的,属于私人订制,而学校就跟流水线一样。师承不光学本事,还要学做人,做事,什么师傅带出什么徒弟。现在很少有一起吃住的师徒了,所以情分也没那么深厚,现在的徒弟打不得骂不得,还不能吃苦,学不会一天还竟事。学会了就跑了,也不会帮你干三年活,所以现在都不爱带徒弟。

现在有中医师承,都是教学费,师傅不教东西,也不用去,就是要个证明,然后自学为了考医师资格证,我算命这行有师承,现在也都是网上讲课,我在网上教过100多人,应该叫学员,大多数没见过。风水需要跟师,实地带着你去看,但是不是特殊关系或者学费给的多,一般没人教。还是师承好,只是现在好师傅很难找,找到就是缘分,好好学吧,

2、中医师承怎么找老师?

中医师承怎么找老师

谈一谈学习中医的一点体会,其实很多志愿于学习中医的年轻人都是没有基础的爱好者。建议一开始不需要去寻找老师,客观来讲好的老师也是可以不可求的机缘,可以先从阅读学习经典做起,其中认真通读学习《黄帝内经》,这部书中医基础理论的集大成者,可惜我们现在的医学院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内经的研读。以至于很多中医学博士都没有认真通读过这部书,

悲哉,可以想象按照西医的教学课程和培养方式出来的中医学院医生不会用中医思维治病就可以理解了。其次认真阅读《神农本草经》同时配合中药四百味以及任之堂医馆出版的《药性赋白话文讲记》这套系列书参阅对照学习,另外建议每一味药一定要采购10到50克,用特制熟料罐或者袋子保存好,在学习每一味药的时候要认真品尝一下气味,理解药性归经,加深记忆。

这一点极其重要,我儿时追随曾祖父路凤翔老先生学习中医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因为有家传医馆所以具备这种便利。至今依然清晰的记起初次品尝这些药物的感觉,等这些基础学习差不多的时候可以认真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六经辩证的基础理论和张仲景的用方特点,而且这里面的大部分经方现在依然还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方。

于此同步可以开始背诵学习《汤头歌诀》,除了用心记忆以外,关键是理解这些经典方剂的加减组方规律,以上工作算是小白学中医的基础工作,到此基本就可以认真学习名家的专著和医案选了。个人推荐大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该书凝聚了张锡纯先生一生的医学经验,而且该书医案详实可靠,遣方用药讲究实际,可谓是近现代的中医学习的一部佳作。

其他的医案选集很多,在中医历史上可谓是名家辈出,至于想选何人的医案认真研究还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医学方向定位,另外叶天士先生的医案也很棒,至于拜师学医我认为研究学习完内经和药性基本就可以考虑拜师了。当然如果能够将以上几项内容学习完在拜师就更为完美,以上几点体会仅供同仁和有志于学习中医的年轻人参考,特别是在没有合适的学医场所和老师的前提下。

当然如果可以找到在医疗机构学习的机会那是最好的,一方面可以亲近接触药物,利用抓药配药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每一味药的药性归经剂量的使用理解,另外可以亲自看到老师的诊断开方过程,这基本就是跟师学习的机会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具备这样的机会,以上几点乃个人体会,仅供同仁批评指正和有志于学医而且无医学基础的年轻人参考。

3、中医师承教育你了解多少?

中医师承教育你了解多少

我老爹是中医,12岁跟伯伯学医(主要背汤头,了解药性),14岁到药店学徒跟掌堂师傅学医并且学制药,每年回老家跟伯伯交流,27岁到外游历,跟江西二个老人(二兄弟,原清宫御医)学放麻诊和天花(到一个村寨,找有钱人家小孩还没有出天花、麻诊的给放天花、麻诊苗,出完后产生抗体),一学8年,到36岁开始单独行医,学了整整24年;在治天花、麻诊上我老爹说救不活的还沒有人被救活过;老爹说能救的没死过。


文章TAG:师承  中医  老师  什么叫师承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