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众面前讲话紧张的问题,它已经是一个现象,很多事业很成功的人也当众讲话紧张。也就是演讲者首先要在心理上完成对群体的回归,正所谓“我和大家在一起,所以我不紧张”,这样想的结果不是不紧张了,是更紧张了,在开始上台紧张的时候,我们多看看这些人不就可以了吗。
1、如何在大众面前说话不紧张?
1.关于在大众面前讲话紧张的问题,它已经是一个现象,很多事业很成功的人也当众讲话紧张。所以,它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自信或者懦弱,2.它源于早年的自卑,或者曾经的失败,即使自己现在事业不错,但是那种上台的畏惧感可能根深蒂固。因为,紧张是一种机能,它是一种强化出来的条件反射,3.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暗示来解决条件反射吗?不可能。
这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暗示自己不要怕,你会发现这是没用的,必须通过训练,来消解这种机能。4.怎么消解?你要知道,你的感受是一回事,你的演讲能力是另一回事,把它们分开,不要用感受来绑架自己的上台,不上台,你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为了避免过重的代价,自己找个私下的场合多发言,该丢的丑,一个都跑不掉。
每次诉苦说我害怕前,先告诉自己你都做过什么,试验过几回,从人数少练起,然后逐步面向更多的人。从时间短练起,然后挑战更长时间的演讲,从做准备开始,然后挑战即兴发言。这叫脱敏,不要一边演讲一边揣度自己有没有表现好。你不能分为两个你,演讲的时候全神贯注于自己要讲的内容,这是讲好的基本前提,当你有了哪怕一次成功的经历,或者逐步有了安全感,你能通过手段克制住无边的恐惧,你就开始消解了!。
2、上台演讲会感觉到紧张,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那是因为人是群体动物,群体归属感对于我们人类来讲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大多数人上台讲话紧张的原因。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大学生,告诉他们实验非常简单,只需要他们“宅”在房间里就行,什么都不用干,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每天有专人给他们送饭,保证他们吃好喝好。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实验它究竟要做什么呢?心理学家说,就是想看看这些大学生谁在房间里呆的时间最长,这些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只剩下偷着乐了。你想啊,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做饭,不用洗碗,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还比谁呆的时间长?能这样过一辈子才好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去以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挺不住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住不下去了呢?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是“蚁族”,他们是一人一个单间。但是,单间里除了像床这样的生活必须品之外,其它一无所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那就更谈不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志愿者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样啊?他们接受不到来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囚犯,
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生活待遇上和当时的囚犯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出奇的一致,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与世隔绝。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天天吃鱼翅、鲍鱼也受不了啊,这份精神上的煎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印证了一个观点: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只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塌实。一个人如果被硬生生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过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难受的事情,
看过《鲁宾逊漂流记》的朋友们都知道,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不也有一个叫“星期五”的奴隶相陪伴吗?现在问题就很明显了,在上台讲话的时候,演讲者恰恰脱离了自己的“群体”,这就会使演讲者产生孤雁失群的茫然感。这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两层意思:首先是空间距离引起的孤独感,一个讲台,一张讲桌,把演讲者和听众泾渭分明地隔离开来,这种空间上的疏离势必会使演讲者产生“我们不是一拨”的弱势心理,确实,这种“一对多”的阵势是挺让人发憷的。
文章TAG:紧张 台上 大众 讲话 面前 在台上讲话怎么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