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来的人以广东之北各省市的比较多,说的普通话,不似广东说粤语白话的,用白话说是“北佬“或“捞佬”,所以就感觉广东建在北方的城市了。先假设开启话题的是广东籍人士,而双方之前无接触,深圳的交谈模式是这样的,深圳,几十年来,从小渔村发展成一线的千多万人大城市,全国五湖四海的人大量拥入,甚至世界各的人也多有来淘金的,构成人员复杂。
1、为什么感觉深圳说广东话人的不多,而广州说广东话的很多?
这句话的前头应该加上在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和深圳的通用语言都是粤语,由于广州历史悠久,居住在广州本地的人数量上占主导地位,所以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务工人员过来了都会学点粤语以便在这个地方工作,是主动适应这个城市的体现。深圳在成立地级市之前是一个小渔村,居住的本地人也不多,随着改革开放这个利好政策,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向往这座新晋城市,来这个寻找机会。
2、深圳本地年青人不会说广东话吗?
1979年以前,“小渔村”深圳是一个县——宝安县,深圳镇则是宝安县的县城。深圳镇就是现在的老东门,那时,宝安县讲什么语言为主?旧时宝安县属于广州府,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治一直在南头(今南山)。南头讲广府白话,广州府下辖的县,广府白话当然是主流语言。因此,自古以来,广府白话就是宝安县的主流语言,客家人来到宝安县,是清康熙“迁海”的事,大多从惠州、粤东移民而来。
客家人主要聚居地——龙岗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属于惠阳县,不属于宝安县,香港则属于宝安县。香港土著居民以讲粤语围头话为主,说那个时候粤语围头话是宝安县的“县话”毫不为过,粤语围头话是怎么样的?晚上你去去大剧院广场逛逛,经常可以邂逅成群结队从蔡屋围出来溜达的阿婆,她们讲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围头话。1979年以前,宝安县的围头话主要分布在县城深圳镇周边的附城公社和沙头公社(包括湖贝、黄贝岭、向西、田贝、罗湖、蔡屋围、南塘、笋岗、上步、福田、岗厦、水围、石厦、新洲、沙嘴、沙尾、上沙、下沙、下梅林等大队)、平湖公社;县城深圳镇讲白话,西边的南头公社、西乡公社、福永公社、沙井公社、松岗公社、公明公社讲接近广州话的土白话,宝安县的西部是鱼米之乡,人口差不多占宝安县的半壁江山,
再加上深圳镇附近的沙头公社、附城公社和平湖公社,粤语人口当在全县的50%以上。客家人口分布在丘陵山区的龙岗、坪山、坪地、坑梓、大鹏、沙头角、横岗、布吉、观澜、龙华、石岩等公社,而当中还掺杂粤语着围头人村落,比如龙华公社的清湖、油松、上塘、白石龙等村;石岩公社的浪心村等;观澜的樟阁、新田(部分)、岗头等村;横岗的荷坳、黄阁坑等村;龙岗也有杨姓新生村等几个自然村讲围头话,
3、有人说,深圳是唯一建在广东的北方城市,你怎么看?
深圳本是一个小渔村,这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一跃而成为大城市,我国少有的几个一线城市。深圳是特区,有紧邻香港的便利,是在广东之南,本地人都是讲粤语白话的,说是唯一建在广东北方的城市,并非地域居北,而是指人员构成,多来自广东之北。深圳,几十年来,从小渔村发展成一线的千多万人大城市,全国五湖四海的人大量拥入,甚至世界各的人也多有来淘金的,构成人员复杂,
总体而言,来的人以广东之北各省市的比较多,说的普通话,不似广东说粤语白话的,用白话说是“北佬“或“捞佬”,所以就感觉广东建在北方的城市了。深圳发展是聚集了全国精英,世界精英,深圳是移民城市,流动性大,发展快,地方特色不明显了。几十年来,全国南下到深圳发展的人多,形成了以北方为主的特色,这也是深圳的特色了。
4、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深圳人正常交流说广东话还是普通话?
先假设开启话题的是广东籍人士,而双方之前无接触,深圳的交谈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是广州话,在没有得到相同方言回应时转国语,在得到了相同方言回应时转方言(包括客家话、潮汕话),如果发话者为外省人士,则首用国语,在得到相同方言区回应时,使用该方言,外加各种老乡见老乡的喜悦。深圳早期方言杂糅,本地有白话、客家话及少量潮汕话。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