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算是部门的领导,中书舍人归属中书令管,这两个职位都是帮皇帝办事的,有点类似于皇帝的秘书,丞相呢,是替皇帝管理国家的,有点类似于总经理。由于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自然也就没有了中书令,中书舍人则成为了直属于皇帝管理,负责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职责的属官。
1、中书令、中书舍人和丞相是同一个官职吗?有什么区别?
按照最初设定来说:中书令算是部门的领导,中书舍人归属中书令管,这两个职位都是帮皇帝办事的,有点类似于皇帝的秘书,丞相呢,是替皇帝管理国家的,有点类似于总经理。但是,权力这个东西,他会发生转移,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情况都会有些特殊的变化,一、丞相丞相,一般来说是作为百官之长存在的,只不过,他的名字在各个时期叫法不一样。
先秦叫相国、相邦,秦汉有的时候还左、右丞相并存,三国的时候曹操、诸葛亮是我们最常提起的丞相,但是由于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经常会搞一些分权,抓控制,所以很多时候丞相权力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被其实形式所取代,比如唐朝时执行丞相职责的又变成了各部的同平章事,还有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都是行使丞相职权,
当然,有的时候权力最大的也是中书令。二、中书令中书令最初就是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但是时间长了,皇帝总觉得丞相的权力太大,于是他们就开始通过抬高这些帮他们做事的“秘书”,来压制丞相,比如,汉武帝就建立了内朝来对应丞相为首的外朝,而中书令也成为了传达皇帝命令、收集大臣意见的官员,外加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无形中,他们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
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逐渐形成由宦官担任中书令的惯例,虽然因为他们的强势与勤政,宦官并不能掀起什么风浪,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宦官却成为了一手遮天的势力,其中掌权者便是中书令石显,到了隋唐时期,中书令则成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隋时内史省)的负责人,其地位便相当于之前的丞相。辽、金、夏、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中书令也都曾是掌握实权的,而宋、明很多时候都没有中书令这个官职,
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从职权上来说,中书令与丞相有的时候是重叠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三、中书舍人舍人这个词的本意就是门客和亲信的意思,中书舍人一般来说都是作为中书令的下属存在的,最初产生于魏晋时期,归属中书省,不过,由于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自然也就没有了中书令,中书舍人则成为了直属于皇帝管理,负责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职责的属官。
2、清代中堂是官名还是荣誉称号?什么级别官员才能称中堂大人?
谢谢题主的提问和问答的邀请,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的理解,试着说一下自己的分析。“中堂”既不是官职名称,也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宰相的雅称,“中堂”一词的最初来源是宰相的办公场所“政事堂”。很多朋友都知道,自从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之后,明清两朝均不设置宰相一职,在清朝,相应地位的正一品官员、大学士以及后来的军机处大臣,被尊称为“相爷”或“中堂”。
加大学士衔的总督可尊称为“使相”,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明珠和索额图被称为“明相”、“索相”。但到了后来,对于“中堂”的叫法稍显宽泛,有的从一品协办大学士也被尊称为“中堂大人”。这有点儿像新兵称呼老兵都叫做“班长”,即使很多老兵并未真正担任班长的职务,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没有加协办大学士、大学士衔的官员如总督等级别的官员,是不能称为“中堂”的。
大家熟知的和珅是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相当于首辅,因此被尊称为“和中堂”,另外,还有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都被尊称为“中堂”。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专注文化课题,探究传统文化,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文章TAG:中书 官名 中堂 荣誉 称号 中书大人是什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