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掉对于阿米巴模式的上述争议,我们可以假设某企业中阿米巴的经营者是“信徒”,阿米巴之上的领导是“圣人 能人”,阿米巴是不是就真的有那么神奇呢。要么是成本加成法,要么是外部标杆比对法,反正什么有利于自己就选什么价格作为依据,被玩坏的阿米巴模式正因为领导者不可能是“圣人”,被领导者(阿米巴经营者)不可能是“信徒”,所以,阿米巴的定价总会被怀疑。
1、阿米巴模式是什么?
什么是阿米巴经营法?举个例子。一家制造业,核心部门无非是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阿米巴经营法就是把工厂的生产部门分成两个小组,这两个小组做着相同的工作,生产相同的产品,然后向生产的产品卖给销售部门,定价由各组和销售部门商议,卖出去的利润他们提取一定的比例。这种经营方式不设置KPI制度,但是每天的财务数据都是精确而事实更新的,每个组盈利多少当天就可以检测到,不用等月报、季报,
这样一来,能最快速发现企业问题所在,“生产这款产品,究竟赚不赚钱?”阿米巴经营的难点在于,一是,需要财务系统支撑。本来生产部门仅是将产品生产出交给其他部门即可,这么一来,会增加与销售及其他部门的协作,二是合理划分小组。如何以最小单位、最合适的数量来划分小组,这样做能真正起作用吗?三是协调好内部交易价格,
2、阿米巴经营模式适合中国本土企业吗?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若干年前,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老先生带着自己的“哲学”和“实学”来到中国,前者重塑了不少中国企业家的商业价值观,后者则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阿米巴模式。老先生的哲学没人怀疑,但敢于试水阿米巴的企业仍然只是少数,原因在于阿米巴模式在现实中很难落地,组织转型需要阿米巴模式?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足够灵活才能应对千人千面,快速迭代,无限极致的用户需求,他们开始被倒逼开始进行组织转型。
老板们知道,如果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自己或决策层是火车头,可以带动若干火车皮,但现在却到爬坡上坎的时候,必须要让每节车皮都自带动力,换句话说,老板们希望每个部门都成为一个公司,能够具备经营意识,甚至,“人人都成为自己的CEO”,人人都能够具备经营意识。但他们需要的是“经营体改造”,而非“阿米巴改造”,
什么是阿米巴模式?阿米巴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稻盛和夫先生作为探索者的出发点和现有企业是一致的:只有当部门变成公司,有经营的动力了,才会开源节流,才会形成合力,达到更高的经营绩效(相对科层制的企业)。部门之间原来是有墙的,大家在领导的要求下做事情,领导再负责考核,这样的模式下,每个部门之间的绩效实际上都不可能精准考核,你有你的指标或目标,我有我的指标或目标。
即使你得绩效得分比我高,我也可能不服,道理很简单,大家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部门的贡献不能横向比较,当部门的贡献只能用得分而不能用货币衡量,说不清楚时,大家就有了偷懒的空间,所以,稻盛和夫先生提倡“要让经营像玻璃般透明”。但是,经营的度量需要一套会计系统,对于我们这种有过财务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本来不难,但对于企业内的非经营部门或非经营者来说,却太难了,
所以,稻盛和夫先生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公司的会计系统变得简单,变得“小白也能上手”。道理很简单,只有让人家能算得清账,才能参与到经营中去,国内有人曾经诟病稻盛和夫先生“原创”的这套会计系统,认为没有任何创新,据此质疑阿米巴模式的合理性,这是错误的。事实上,简化会计系统的方向绝对没有问题,这是必走的一步,重点根本不在这里,
试想,如果每个部门都能够把自己创造的收益用货币量化出来,每个部门不就有了经营的动力?阿米巴模式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接采用支付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A部门交给B部门的半成品,B部门必须用钱去买,只有这种购买成立后,业务流程才能继续往下走。但问题来了——价格怎么确定?谁来决定购买价或成本价呢?稻盛合夫先生的答案是“领导定价”。
文章TAG:阿米巴 模式 北京 北京阿米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