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练习得多了,上台自然就不会紧张,那不紧张才怪了,没有准备就上台,谁都会很紧张,所以要做的是充分准备,很多时候紧张无法平静下来,是因为没有地方去释放自己的这种紧张压力,所以如果上台实在要紧张,也可以尝试在手中捏一个小物品,当自己很紧张时,就用力捏它,把自己的压力全都释放掉。
1、大学里进行演讲,但是很紧张怎么办,总是克服不了恐惧?
谢谢邀请!头一两次演讲,不论在哪儿,都会紧张的,尤其在大学里,经常搞辩证活动,校外活动,组织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发言,锻炼几回就适应了,如果没这些锻炼基础,就上台演讲,尽管有充足的准备,上台一紧张,也会出错,一旦出错,整个头脑就乱了方寸。紧张其实就是精神在作怪,能否克制紧张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你所演讲的內容里,当你演讲的内容感动了当场的听众们,随着掌声的震动自然就给你带到了演讲高潮,整个气场都被你的语言所掌控,这时候的紧张情绪在你身上早己不复存在了,
因为你演讲的内容已触入到观众朋友的心里了。下面,把我的经历价绍给朋友;毕业以后,记得在干校学习时,也经常搞些演讲活动,从干校学完后,领导派我到农村去锻炼,同时搞科研调查,当时我很不情愿,为什么让我去农村,领导也看出我的心里反应,就对我说,“青年人到艰苦的地方才能锻炼成才”,听完这话,我义无反顾就直奔了农村,
在农村我一干就是三个月,也做出了很多成绩,正在投入的时候,干校领导通知我立刻反回干校,说我们这批学员结束,让我到干校做个人总结演讲,我当时就告诉校长,“不行,我没有准备,也没写演讲搞”,校长立刻反驳我说:“你是报着什么态度去的农村,三个月的农村亲身体验,你是怎么做的成绩,自己不清楚吗?如果给你提前做准备,那你所做的成绩一定是有质疑的”。
听完校长这些话,我当时不知道这是鼓励我,还是质疑我,我立刻就答应校长,“好的,我马上就回去”,到了现场,台上台下挤满了所有的人,当我走上了讲台上,校长在面对我“这是坚守在最艰苦遥远的地方,也是最后到来的吴桂清学员作演讲”。我在干校学习了三个月,具体所学到的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农村三个月的劳动实践,了解了农村的热点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难点问题,科研的调查总结,我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演讲完毕,受到了台上台下的热烈鼓掌支持,
2、上台演讲会感觉到紧张,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那是因为人是群体动物,群体归属感对于我们人类来讲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大多数人上台讲话紧张的原因,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大学生,告诉他们实验非常简单,只需要他们“宅”在房间里就行,什么都不用干,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每天有专人给他们送饭,保证他们吃好喝好,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实验它究竟要做什么呢?心理学家说,就是想看看这些大学生谁在房间里呆的时间最长。这些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只剩下偷着乐了,你想啊,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做饭,不用洗碗,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还比谁呆的时间长?能这样过一辈子才好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去以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挺不住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住不下去了呢?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是“蚁族”,他们是一人一个单间,但是,单间里除了像床这样的生活必须品之外,其它一无所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那就更谈不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志愿者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样啊?他们接受不到来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囚犯。
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生活待遇上和当时的囚犯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出奇的一致,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与世隔绝,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天天吃鱼翅、鲍鱼也受不了啊,这份精神上的煎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印证了一个观点: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只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塌实,一个人如果被硬生生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过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难受的事情。
文章TAG:演讲 上台 克服 紧张 大学 怎么克服上台紧张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