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可以在学校内听师傅的课,在校内听同伴的交流课,听年轻老师的汇报课,在教研活动中听名师的课,在培训交流中听名家的课。如果不能控制自己,逐渐懒散就失去了上大学的价值,在听课观课活动中,我们到底要观什么听什么呢,但如果全班学生多数一节课没听,老师则需要反思自己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尝试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体,避免单方用力,事倍功半。
1、受疫情影响,学生网络课程一节都没有听,开学后老师该怎么办?
不清楚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对象不同,区别对待吧。猜测下:大学生一节网课不上概率很小,他们很“聪明”,会在签到后做其他事,或是边听课边打游戏*-*,老师估计也不会发贴求答,中小学老师普遍责任心更强些(我这里没有贬低大学老师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遇到这种学生教师首先愤怒爆表,其实您大可不必生气伤了身子,
1.小学知识点相对较少,只要开学后没有杂七杂八的事,即使没上网课,面授基本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老师没必要纠结。据我们了解,有些家庭因各种原因没有联网,孩子想上网课,但姊妹两三个,手机都不够用,家长无法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网课基本落空,此种不上网课宜区别对待。2.中学生如果在疫情期间没听网课,大概率无法补救,
因为课程一学期内容讲完,开学后测试,老师也是有重点地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面授基本不可能再一课课详细去讲。网课本来就考验人的意志力和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学的人会了,不学的人毁了,但如果全班学生多数一节课没听,老师则需要反思自己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尝试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体,避免单方用力,事倍功半。
2、听课不知道该听什么怎么办?
谢谢邀请,不甚荣幸!听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观课,听课可以在学校内听师傅的课,在校内听同伴的交流课,听年轻老师的汇报课,在教研活动中听名师的课,在培训交流中听名家的课。那么在听课观课活动中,我们到底要观什么听什么呢?以下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观教学生态。教学生态就是班级育人环境的体现,建意观课的老师尽量提前走进观课教室,观察听课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诸如班级铭牌、班级黑板报以及师生作品在班级文化背景墙上的呈现,每个班级都有每个班级的育人文化,这些都是值得观课者、听课者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二、观教材内容。这里所说的观教材内容是指,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教材版本,所以,观课者在关课之前一定要了解教材的版本,教材的内容并熟悉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要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使自己流畅顺利的这节课,三、观教学重点。每一节课,都有师生共同解决的重点的内容,观课的老师首先要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这样你才能跟着授课教师的思路,知道他/她能不能抓住这节课的重点,
四、观教学难点。同样每节课有每节课所呈现的难点,观课教师也要知道这节课的难点,只有知道这节课的难点之所在,观课者才能观察授课教师是否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五、观师生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师生心灵的共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的教育,和谐的教学,观课者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关注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这节课上所有学生的专注度。
同时,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灵动、律动、悦动,六、观资源整合。观课的老师,同时还要关注课堂上授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授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熟练、有效、高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七、观课堂评价,一节好课,名师的课,大家的课,他/她的课堂评价一定是精彩纷呈。
他们一定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时记得全程化,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一定会呈现出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瞬间性评价,活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八、观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无定论,课堂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在不断的创新中行走在变与不变之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