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将至,“冬至”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常常说冬至,但却并不明白“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的“至”并不是“到了”,而是指“到头”的意思,在农历的日期则波动比较大,在民间有着“冬至不过十一月”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节气不会晚于农历十一月,农村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是一年中最热的是在三伏天,而最冷的则是三九天。
1、“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什么意思?
对于《黄帝内经》原文应当前后贯通,深悟细读,灵活应用,既不能僵化原文,也不可粗略推断,两处描述极似,详察略有不同,因此,对于温病伏寒化温的伏邪学说,不可局限于外感病的治疗思路。《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处明确说明冬感寒邪,至春发病与否的关键在于“藏精”,肾为寒水之脏,主藏精,此处“伤寒”既可以是冬季感受寒邪,又可以是冬季感受一切可能的外邪(风寒燥火湿等)或(和)七情内伤,而损及了“寒”脏——肾之意。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原病篇》言:“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可谓大家之言。因此,“冬伤于寒”即可发为伤寒,可以化作温病,若阴精虚则热邪易入,若阳精虚则寒邪易犯,对于春发温病,要根据关键病机和脏腑损伤程度来判断病情轻重。
就“冬伤于寒”一词理解,即可外感寒邪,亦有伤于肾脏之意,“冬伤于寒”至春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冬不藏精”,其发病的影响因素颇多,如体质强弱、气候变化、饮食习惯、情志因素等,且病机多变,临床表现繁多,若至春发为温病,则热变最速,更要详审病因病机,以伏气温病代表病种——春温为例,初起即见里热证,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临床更多可见表证缺如,以火热炽盛症候为主。
2、冬至节气将至,“冬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冷?
冬至节气将至,“冬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冷?(1)今年冬至节气是哪一天?“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冬至是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之间,基本上每年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的日期则波动比较大,在民间有着“冬至不过十一月”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节气不会晚于农历十一月。其要么是在农历十一月上旬、中旬,要么就是在十一月的下旬,
而今年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是在中旬。而到了冬至节气以后,也就开始数九了,冬至节气当天就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很多人常常说冬至,但却并不明白“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24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其又叫“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有不少人认为“冬至”就是说冬天到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冬至的“至”并不是“到了”,而是指“到头”的意思。当然了并不是说冬天到头了,而是说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在冬至节气这天,不仅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得到的太阳辐射也是最少的。同时这一天还是白昼时间最短的,在民间有着“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农谚,说的是冬至节气以后,白昼时间就慢慢变长了,而夜晚时间就缩短了。
(2)为何不是冬至最冷而是三九最冷?农村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是一年中最热的是在三伏天,而最冷的则是三九天,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当天开始的。一般而言,冬至节气的时候并不会太冷,也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反而是近一个月以后的三九、四九才最冷,就像农谚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因此,冬至只是最冷季节的开端,真正冷的时候在后面的三九、四九,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地球每天都会在白天吸收热量,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就释放热量。在夏秋季节的时候,其所吸收的热量明显要大于释放的热量,因此会有部分的热量存起来,也就是有“积热”,而冬至节气虽然是日照时间最短的,太阳高度也是最低的,但是地球表面所吸收的热量还是要比散失的热量多,可一旦进入数九之后,地球表面之前的积热也逐渐散掉了,再加上不断有冷空气袭来,天气就更为寒冷了,等到三九后基本完全散失了。
文章TAG:夏病 冬养 春不病 温是 夏病冬养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