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师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牺牲是无可否认的。最终,身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蒋介石、王柏龄和王登云每人先做了一套,还是在广州沙面的日本洋服店里制作的,而首批军服的绝大部分,则是由陈果夫等人按上述三人的“定款”在上海订做的。
1、广州的黄埔军校怎么样?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黄埔是革命的黄埔!是抗日的黄埔!不管前六期,还是迁台前的后几十期,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简单以合办的前六期来定义黄埔军校,未免太狭隘!站立于国家、民族的高度:黄埔军校师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牺牲是无可否认的。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牺牲了二十七万左右,几乎等同于一个南京大屠杀!试问:谁可以否认他们!,
2、黄埔军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北洋军阀时期的各地方军服学习日本为多,比如电视剧《少帅》里身着奉军军服的张学良,去海城参观日本关东军“秋操”时,如果不是帽徽明显不同,几与日军混淆。虽然关内的直系、皖系及其他军阀的军服大多为灰蓝色,但样式和标识佩挂仍然仿自日本,显著的特征是立领竖章,(段祺瑞和石原菀尔)孙中山在筹建黄埔军校时,为了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也为了区别旧军阀队伍,在军服设计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它是由一战时期的英式“弗伦奇”军便服修改而来,并以此为基础演变成后来的“中山装”,标志是将立领改成翻领,将上衣四个口袋外置,同时对细节设计的理念给出了诠释:1、上装的四个外置口袋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这也是后来蒋介石经常挂在嘴边的。
2、上装前襟的五粒钮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内袋)代表孙中山提倡的“五权宪法”理论,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事实上,后来国民政府的各“院”也是按照这个理论设置的,(北洋军服上装)3、左右两个袖口分别有三粒钮扣,代表着孙中山首倡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也同时意喻共和的三大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
4、上装后背不再有开缝,代表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5、军服没有标识和军衔,代表着革命军的官兵平等。6、上装衣领为翻领但可以紧系封闭,代表着严谨的治国理念,*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取代北洋军的五色徽。(黄埔军服上装)因此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员,在军校开学之初,一律着此灰蓝色军服,戴“童子军”式的大檐帽(帽檐比旧式较高),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和教导团团长的王柏龄秉承孙中山的设计理念,成为军服的具体定型和采购者,1938年撰文回忆了黄埔军服的出炉过程,
这个王柏龄原本是孙中山和蒋介石非常信任之人,黄埔军校掌握实际权力的第二把手,可惜狂嫖烂赌不修私德,经常也宿广州而不归黄埔,蒋校长有急事都找不见人,谓难堪大用,黄埔总教官何应钦才逐渐被重用,最终成为黄埔系二号人物。王柏龄指出,黄埔军服在设计和制作上需要三大要素,即庄严正式、战斗便利和经济实用,因此对于风纪扣、外袋、钮扣数量、武装带、脚绊和军服颜色都进行了细化,比如使用外袋利于战斗时多装物件,用七个扣子弥补中国人比日本人个高等等,但受限于黄埔初建时的条件困难,并没有完全落实,
最终,身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蒋介石、王柏龄和王登云每人先做了一套,还是在广州沙面的日本洋服店里制作的,而首批军服的绝大部分,则是由陈果夫等人按上述三人的“定款”在上海订做的。1926年起,黄埔军校的军服和附件,开始在广州地区公开招标制作,比如当年10月6日,就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计划需求“学生灰军服6000套、灰军帽3000顶、草青布单军服3000套”等,证明王柏龄试图将黄埔军服设计成黄绿色的想法没能实施,一直到1931年国民党政权稳定后,中央军才大规模更换军装颜色为黄绿;到1926年末,黄埔军校已经有了详细规范的军服发放及管理条例。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