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探究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上其实就要搞清楚“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力”的本质基于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认识,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力”的本质就是“相互作用”的本质,这个定义中隐含了观察者这个重要角色,观察者的观察方式影响机械运动的测量结果,即参造系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物理学家期望发现的是与观察角度无关的,具有旋转对称性的结果,即物理定律更感兴趣,机械运动是遮眼的浮云,牛顿的三个物理定律,尤其万有引力定律才是机械运动研究最终获得的“大苹果”。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呢?如果是运动,那么运动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中微子。这个问题今天我用地球人的公理(-1+1≡0)来分析,说明宇宙这台超级光子计算机究竟是怎样运转的?一、基本原理引力子+光子≡中微子这个恒等式叫宇宙恒等式,其中,引力子带1份负能量-h(普朗克常数),光子带1份正能量 h,中微子不带能量,光子(☯)的壳就是引力子,引力子和光子湮灭生成中微子。中微子是一个复合粒子,其精细结构是正负电荷绕引力子形成自耦合,
宇宙恒等式还与欧拉公式同构:-1+1≡0。宇宙恒等式还有一种表达形式叫如来恒等式:空+色≡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谓如来。二、宇宙五极说这是广域费波纳契数列的通项公式,φ=0.618…(黄金比例),展开式如下:-∞∞…-110112358…∞这里:“-11011”称为宇宙五极,分别是:冷极(引力子)、动极(光子)、无极(中微子)、阴太极(黑洞)和阳太极(热极)。
二、速度上限和温度上限速度上限就是动极(光速)和热极(热极),为什么有这两个极呢?因为有质量物体如黑洞当其自转线速度到达光速时,就可以把真空(光子)撕裂,创生正反物质,叫太极☯生两仪:光子→正中子+正中子黑洞自转线速度是不能超过光速的,所以,黑洞将超出部分能量瞬间就转换为质量锁定了。这时黑洞也可以叫做白洞,还可以叫热极(宇宙最高温度),
三、温度下限和冷极先看看这张示意图:人类居住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泡泡里,大约有930亿光年尺度,所有泡泡都漂浮宇宙大空洞中,空洞由纯引力子填充,空洞也叫狄拉克负能量海,温度永远是-273.15C°,这就是冷极或温度下限。四、暗能量、暗物质和黑洞这个三个东西让物理和天文学家焦头烂额,这里用一句话解释清楚:暗能量就是中微子中锁闭的那个光子,暗物质是中微子在冷极(-273.15C°)中所有中微子的量子态趋同后凝结的中微子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中微子冰通过一个聚集过程当质量超过霍金质量后形成黑洞,
2、力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概念”和“现象”要想了解“力的本质”,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力”是从哪来的?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在探讨“力”。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人能够给“力”下一个规范的定义,一直到牛顿的出现,这个局面才得以改善。牛顿也是第一个给“力”做准确定义的人,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当中,牛顿给“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中甚至给出了力的表达式F=ma,不过,牛顿也不是平白无故就提出这个理论。他其实主要是基于“现象”,说白了,他是看到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于是,基于现象,把这种“相互作用”命名为“力”,所以,如果我们要探究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上其实就要搞清楚“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什么?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关于这个问题,从牛顿时代之后,200多年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不过,到了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微观世界的逐渐了解,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们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到底是什么?又和“力”有什么关系?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就开始寻找万物的本源,并且指出了一条明路:通过研究万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来研究世界的本质,
但是千百年来,由于实验仪器一直无法涉足微观世界,因此,这个方向的进展几乎为零。后来,在上个世纪,科学家利用加速器(粒子对撞机),也就是纯粹用“撞”的方式,撞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他们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发现了许多粒子和微观世界的一些物理学现象,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宇宙中不仅存在着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其实还存在着其他两种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文章TAG:本质 技能 生理 运动 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