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再分析看不进书,这三个字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含义。我考研之前最讨厌那些专业课书,完全看不进去,一看就想睡觉,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不重要,不看也没事,放在读书里,看不进去书,其实是你在潜意识里,觉得读书不重要,看过《百年孤独》,硬着头皮看了一次,也感觉看不太明白,但还是懂得了一点百年孤独的意思。
1、为什么看书看不进去?不能深度思考?
提问者你好:根据你的资料,结合我的观点,我认为:首先,你算是同龄人中看书和见识比较多的人物类型。其次,假如如你所说,看书看不进去,我想同你的职业有关,主要是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最后,我认为你经常在头条中提出问题,能否推测你就是一个爱学习和思考的人呢?希望以上能够对你有启发!谢谢头条邀请!,
2、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为什么就是看不进去?该怎么办?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触动了我。9月初,我在图书馆借了5本书,直到现在也没有读完,确切地说,基本没怎么读。这是几本文化知识类的书籍,它们曾辗转在我的书架、窗台、沙发和床上,可我也只翻了寥寥数页,记得有句耳熟能详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可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有悖于这句真理了呢?我想有下面这几个原因吧:第一个,当然是我们的阅读渠道更加丰富便捷了,
在以前纸质书的时代,读书是优雅而奢侈的事。一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书,能立即提升一个人的逼格,当然,我们是被内容所吸引,而不是为了装学问。但那时一本流行小说甫一上市,往往就会被粉丝抢购一空,因着对作者的疯狂迷恋,对内容的极度渴望,有时就只能去借书了。如果能在图书馆邂逅渴望的书,一是迫切地想去阅读,二是有还书的期限,自然是能读进去的,
而如今我们不仅可以读纸质书,还可以读电子书、有声书,一部手机就能阅尽天下好文章,再也不用为买不到好书而忐忑了。另外,丰富的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艺术作品,也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阅读,这比纸质书当然更具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就难以勾起阅读渴望,也难以让人读下去了。第二个原因是“借”的动机不同,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在纸质书的时代借书,往往是因为没能买到,或觉得买书有些奢侈。借书的动机是阅读的渴望,因此有幸能借来想看的书,自然会被内容吸引,酣畅淋漓地读下去,可是如今去图书馆借书,动机往往不单纯为了满足阅读的欲望,而更注重实用性了吧。比如我之前要写一篇有关标题的论文,就需要在图书馆借阅写作方面的书籍,在这种动机下借来的书,也只能是有目的性的翻阅,
现在人们去图书馆借书,往往也是为了实用性的参考,却并不注重书的可读性,自然是用完就放到一边,再难以从头读到尾了。第三个是深层原因——时间焦虑、信息焦虑,这是一个慢不下来的时代,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下午,简直是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生活了。经济压力、人际压力、环境压力,让人们产生了种种焦虑,时间和精力,被撕扯得分崩离析。
时代的脚步匆匆忙忙,我们追赶得气喘吁吁,只能在脚步与脚步的间歇中,走马观花、慌慌张张地瞥一眼发生了什么,据说,全世界有1亿2千9百多万册书籍,向天再借五百年也难以阅尽吧。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上的文章核爆炸式增长,每天刷新刷新再刷新,我们也跟不上世界的节奏,据IBM在2013年的估计,世界上每天产生250亿亿字节的数据!而所有记录下来的数据中,有九成以上是近两年产生的。
以前,我们以为世界很大,现在,我们发现曾经的以为太狭隘了。在浩渺的信息世界中,我们难以选择去读什么,不去读什么,因为你看这篇文章很重要,可或许在读它的时候,会错过更重要的文章呢!既然都是那么重要,就一定会错过太多更重要的。这种焦虑产生了一种惰性,否则您也不会在看我写的这些碎碎念吧,即便如此,我仍相信那句话: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3、明明想读书,为什么读不进去?
文章TAG:进书 看书 为什么看不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