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烟台开发区禅一瑜伽现在办卡多少钱活动还有么那天看到他

你好,活动日期是有限制的,建议你抓紧去店里面 看看是否截止了。不然要多花钱了。看到宣传说明活动还没有过期,抓进去吧。祝你健康 ,坚持下去。

谁知道烟台开发区禅一瑜伽现在办卡多少钱活动还有么那天看到他

2,禅静瑜伽 科技路店怎么样

对于新会员来说,短期卡是最好的拉,我就是办了一张短期卡,一直都在练着感觉很好,身体也有变化了,效果很显著,而且费用也不是很高,关键是环境很好、服务业是很好,老师教的更好!如果你是新会员,你就去禅静瑜伽看看吧,连锁会馆很方便会员的。
和朋友一起来做过一次,因为没有接触过瑜伽,所以不知道别的瑜伽店是怎么样的,感觉这里还是挺宽敞的,用朋友的卡跟着做了一回,瑜伽真是很不一样,看着瑜伽师做的轻松又舒服,身体很柔韧,我就骨头死板的很,怎么也做不到要求的程度,反而累的不得了,回家比平时都多吃了一碗饭。看着朋友连瑜伽好像腰身细了很多,估计我是不能练的,不然老多吃饭,反而成了增肥的了。

禅静瑜伽 科技路店怎么样

3,禅宗的基本教义

其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特征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果说到有什么基本教义,那么与其他佛教的派别基本思想一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磐寂静。不同的只是方法。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三谛】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观空时,无假无中无不空白;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二谛】 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为传承或立论方法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二谛是理,有的认为二谛是教。天台宗认为二谛或三谛是真实不虚的谛理,故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论宗认为真俗二谛是两种真实不虚的言教:“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唯是教门,不关境理。” 【八正道】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辩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禅宗的教义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就是“法无定法”,就这样
无念、无住、无相 ---------------------------------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做么长
诸法无相,诸我无常。

禅宗的基本教义

4,西藏密宗佛教是大乘还是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之间的详细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藏传佛教就是俗称的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宗中随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麽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未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原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於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於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麽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密宗的区别是相对于显宗来说的: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 ,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所以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 ,释迦恐怕说出来了,会惊世骇俗,所以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正当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顷刻之间,又从这巨莲的...综上所述,大乘也好、小乘也好、西藏密宗喇嘛教(就为藏传佛教,另几个是汉传、南传佛教,还有从密法来分分为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藏密、唐三藏法师唐玄藏从印度带回来的唐密以及由唐密东传至日本演化出来的东密)皆是佛教,只是修持的方法和途径不一样而已,譬如感冒可以用中医、西医治,中医里又分有汉族、藏族等,只是治疗的方法不一样,其目的都一样,治好病,佛教也一样,自度度人。
【转】轮回中只有一种佛教,那就是通过四念住修行观察到缘起法最终实证四圣谛的佛教。世尊无余涅槃以后,大乘教搞出来很多幺蛾子。后来这些幺蛾子又衍生出更多的幺蛾子,最后发现基本上跟佛教完全不是一码事。佛教把世间定性成无常、苦、无我,大乘教最终给出的结论是常、乐、我、净。然后佛教徒拿着佛教经藏质疑大乘教徒这些幺蛾子,直接被大乘教徒打成不究竟。所谓不究竟,就是不管你拿啥证据,都是方便说法,我都不认。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解脱,即成就声闻阿罗汉;声闻阿罗汉和佛的解脱没区别,只是声闻阿罗汉是世尊教出来的,所以不能称为佛,因为佛是自悟的没老师。大乘教则宣称自己研发出来一个成佛的方案,六度万行三大阿僧祇劫,并认为佛教的声闻阿罗汉的究竟解脱纯属扯淡,就是过家家,他们的方案才是唯一最终正解。然后密教借题发挥,表示大乘教说得对,但是大乘教并不是最佳实践,毕竟就算是找「阿弥陀佛」,也得先想办法死到极乐世界,总之这辈子肯定没戏,因此也是不究竟的;究竟的法是佛秘密跟他们说的,有了他们的秘密方案,六度万行三大阿僧祇劫就不用费劲了,成佛可以实现不停机秒级批量部署;不仅部署方便快捷,而且还能实现无限并发扩容,不受一个世界同时只能有一个佛的限定,简直就是大乘教的 kubernetes 加 DevOps 的实现。然后历史就重演了:你说他没有历史考据传承的支持,他说你看不着的不代表不存在,而且这玩意就不能用考古来研究;你说他法义不对,他说他有无数高僧大德验证过,怎么就你自作聪明;你说他修行方法有问题,他说你那方法是不究竟的小学生,你不懂我们大学生;你说他行为鬼畜不符合戒律,他说你着相,我这是示现的善巧方便;你说他那玩意不是佛说,他说之所以没跟你说是因为你根器不行,而且扣你个妄语和搞分裂的大帽子……总之,当年大乘教把佛教怼死的那套说辞,统统被密教拿来怼大乘教了。所以这事从我一个佛教徒看来,就是一群不讲理还喜欢吹牛的流氓骗子,碰上了另一群更不讲理的、更喜欢吹牛的而且还荒淫无度的大流氓骗子。

文章TAG:禅译瑜伽季卡多少钱瑜伽  季卡  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