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解析此《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此次高考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在创新高考命题方式方面打破多年来的出题模式,联合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情境设计,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打破高中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死板教学套路,打破学生靠研究解题套路,大量刷题提高解题熟练程度来提高高考成绩的弊端。
1、教育部实施新课改,克服“考什么教什么”,你怎么看?
6月19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新时代高中育人理念的改革和推进普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方向和决心,其中最引人注目,且影响全国高考生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高中新课程教材改革、考试命题方向的改革和高校录取评价机制的改革等,可以说这部分改革意味着从教学内容到考试内容再到高校录取等方面都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紧接着教育部对此《指导意见》进行了全面解析,对高中教育改革的内容进行了深度具体的剖析,其改革的重点任务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德育教育,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拓宽综合实践等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展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改变科学文化教育,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体育锻炼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的德智体育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有效开发社会实践资源,建立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到2022年,将建立起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体质达标、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实现评价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促进公平竞争。
3、优化课程实施方案,完善考试制度改革离不开教材的推行,因此到2022年国家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教材,支撑教育改革,并完善学校课堂管理、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等推进改革发展,继续推行高中学业合格考试,但一部分成绩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另一部分是必修科目文化考试成绩,另外体育、健康、艺术科目也要按省级要求进行合格考。
4、高考命题方向变化新课程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命题以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为依据,优化考试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以下几个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情境设计,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形式。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立德树人的方向,5、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机制。
同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促进教育公平等,从以上几项改革重点任务来看,人们最关心的依然是高中学与考的问题,高校录取招生选拔机制的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直接决定着孩子在求学过程中要做哪些准备,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名校梦等。教育部在解析此《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此次高考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在创新高考命题方式方面打破多年来的出题模式,联合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情境设计,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打破高中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死板教学套路,打破学生靠研究解题套路,大量刷题提高解题熟练程度来提高高考成绩的弊端,
其实今年的高考数学题已经有所变化,从求维纳斯女神的身高到求独孤的印信的棱数,其实都是从生活实物中取材,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析生活中的问题的命题方式,是一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知识同社会生活中的数理关系相结合的导向性新形式,如果学生一味地死读书,不理解数学公式、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那么将失去高考提分的优势。
另外,到2022年新课程改革完善后,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一句话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不再制度考试大纲并不意味着高考命题就可以更加自由宽泛,因为高考命题的依据依然是高中新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因此不会出现教考不一的现象,只是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和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其综合运用性和创新探究性体现的更加明显,但学生依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解决问题。
文章TAG:教育部 能考 新课 考试 实施 教育部考试能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