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表演不紧张,还不如反过来问。这样想的结果不是不紧张了,是更紧张了,在开始上台紧张的时候,我们多看看这些人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大多数人上台讲话紧张的原因,(如果平时你是在乎鞋子颜色和裤子配不配,别人会不会看到我腿弯处的痣的人,那么表演不紧张基本上不可能。
1、怎么才能上台表演时不紧张?
上台表演不紧张,还不如反过来问:怎么才能上台表演时紧张?1,表演的内容不熟悉。对自已表演的内容不熟悉或者不熟练,导致还未表演前心里面已经没底了,(对自已即将要表演的内容一定要非常熟练!这就在你平时如何练了。)2,过于在乎别人如何看你,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要知道,真正看表演的人只有10%不到,其它人要么闲聊要么玩手机。
(如果平时你是在乎鞋子颜色和裤子配不配,别人会不会看到我腿弯处的痣的人,那么表演不紧张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你在乎别人如何看你!可实际上,没有人关心你如何如何,他们更多时是在刷手机。)3,上台前喝过多水,自我紧张情绪导致上台前口干舌燥,饮水过多致使上台时易出汗,出汗的结果就使得原本会的变得不会。(上台前不要喝太多水,这样除了出汗还可能影响你的动作和协调性,
2、上台演讲会感觉到紧张,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为什么私下沟通没问题,上台讲话却会紧张?那是因为人是群体动物,群体归属感对于我们人类来讲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大多数人上台讲话紧张的原因,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大学生,告诉他们实验非常简单,只需要他们“宅”在房间里就行,什么都不用干,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每天有专人给他们送饭,保证他们吃好喝好,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实验它究竟要做什么呢?心理学家说,就是想看看这些大学生谁在房间里呆的时间最长。这些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只剩下偷着乐了,你想啊,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做饭,不用洗碗,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还比谁呆的时间长?能这样过一辈子才好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去以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挺不住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住不下去了呢?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是“蚁族”,他们是一人一个单间,但是,单间里除了像床这样的生活必须品之外,其它一无所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那就更谈不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志愿者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样啊?他们接受不到来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囚犯。
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生活待遇上和当时的囚犯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出奇的一致,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与世隔绝,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天天吃鱼翅、鲍鱼也受不了啊,这份精神上的煎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印证了一个观点: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只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塌实,一个人如果被硬生生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过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难受的事情。
看过《鲁宾逊漂流记》的朋友们都知道,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不也有一个叫“星期五”的奴隶相陪伴吗?现在问题就很明显了,在上台讲话的时候,演讲者恰恰脱离了自己的“群体”,这就会使演讲者产生孤雁失群的茫然感,这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两层意思:首先是空间距离引起的孤独感。一个讲台,一张讲桌,把演讲者和听众泾渭分明地隔离开来,这种空间上的疏离势必会使演讲者产生“我们不是一拨”的弱势心理,确实,这种“一对多”的阵势是挺让人发憷的,
其次是角色差异引起的不安感。对于演讲者来说,底下的听众对自己可都是有评价权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表现交流评论自己,如此强烈的角色差异肯定不会产生“我们是一拨”的感觉,既然没有归属感,紧张也就在所难免,那么,演讲者要用什么方法来缓解这种原因造成的紧张心理呢?这就是我们本节的标题——“群体回归法”,怎么回归呢?我也谈两点:第一点,不要把听众当作“假想敌”。
文章TAG:上台 紧张 表演 怎么才能上台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