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倾听”比“说”重要,就因为虚心“倾听”他人意见不容易做到。好的倾听,还能帮助我们看见自我,“在我这边还不能哭就没有多少地方可以哭了”洪仲清老师还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我们跳出关系,客观的把问题当成案例来看,比如倾听这本《我想倾听你》。
1、学会倾听比说为什么要重要,有什么科学和现实依据吗?
谢谢邀请!其实,‘’倾听‘’是不需要怎样刻意去“学会”的。‘’倾听‘’是美德,是气量,是睿智,是了不起的品格,之所以“倾听”比“说”重要,就因为虚心“倾听”他人意见不容易做到。如果没有尊重和允许他人说话的谦和态度,没有兼听则明的智慧和胸怀,没有“屈尊降驾”、甘当“小字辈”的崇高品格,一般是做不到的,现实社会还是个等级社会。
人们的言语行为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等级观念和等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等级观念中,说话怎会没有尊卑上下之分呢?说“科学依据”,倾听别人说话与某人自己说话都是个体主观行为,哪来什么“科学依据”?说“现实依据”,日常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
2、为什么要倾听呢,倾听又有哪些重要性?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为什么呢?第一个人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立刻就冒出来,根本没把别人的话放在眼里,更没记在心里。
这样的人根本不可靠,更没有真心,他只会我行我素,自私自利。更不可交这样的朋友,还有,像有些学生,你今天给刚他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明天他就忘了。照样重蹈旧辙,他能学会做人、做学问吗?只能咎由自取,一事无成。第二个人刚刚听进去的话,马上就从他的嘴巴里流出来,甚至传播出去,这样的人更可拍。他们背信弃义,反复无常,
增广贤文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弟子规》中也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要求我们一定要讲求信用,《礼记》中说:“君子诚之为贵。”这样的人,我们时时提防要,否则,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惹上他,让你成为他谣言的种子,从而传播,再发芽、开花、生根、结果,
你就倒八辈子霉了。纵然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也难以说清,真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第三个人,调到肚子里的东西,自己消化,自己保留,这样的人更可敬。他们懂得言而有信的分量;懂得为他人保守心灵的秘密;懂得我虽然不能帮助你,但我不能伤害你;他们懂得君子诚之为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的小故事,我们就应该学会点辨人术,《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惟其是,勿佞巧。”“听其言,观其行,视做事,方能明,”增广贤文中说:“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加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自作,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因此平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从倾听中可以看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从倾听中可以看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注;从倾听中我们能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从而增长见识;从倾听中可以看出本人的素养;从倾听中我们能获得真诚的友谊;从倾听中我们能获得真挚的感情;从倾听中我们能获得别样的亲情;从倾听中我们能给别人以倾诉的机会;从倾听中我们能推己及人地想他人之所想;从倾听中可以看出对他人的理解和善解。
文章TAG:比说 倾听 学会 为什么倾听比说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