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中医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态,中医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中医把它叫“蒙蔽清窍”,清是清爽、清楚的清,窍就是我们说的七窍,中医说“湿性黏滞重浊,易伤阳气,综合你说的这些,考虑脾阳虚、寒湿,”当组织中水过剩但不到水肿的程度,现代医学一般检查不出病来,但会有头身沉重等症状,这个阶段属于机能障碍;黏滞指缠绵不清,迁延不愈,这种情况往往有慢性炎症,譬如关节炎发作时的僵硬,实际上是局部水肿,局部湿气;急性炎症往往伴随炎症分泌物,西医叫渗出液,这种状态中医叫“湿热”,对于湿热一般只需要清热,中医的清热不是退烧的意思,而是消除炎症,炎症消了,炎症分泌物自然消失。
1、中医所谓的湿气是什么?
中医把湿气致病分为内湿和外湿,所谓外湿就是外界环境的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内湿就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人体消化功能受到伤害,进而形成的湿浊和痰邪。这里我们主要讲讲夏天外界环境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首先,湿是水汽,是阴邪。阴邪就容易伤害到人体的阳气,它和寒气是一类的,外面的湿气伤害到人体的阳气以后,就像乌云遮蔽了日月,造成了人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这么一种症状表现。
所以中医把它叫“蒙蔽清窍”,清是清爽、清楚的清,窍就是我们说的七窍,湿气是一种阴寒重浊的东西,在夏天由于受到阳气的蒸腾,本来属于地位卑微、低下的这种湿气被蒸腾了起来,通过人体向外开放的孔窍,伤害到人体,所以人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比如说有人会出现头目不清楚,昏昏沉沉的,病人会说“我的头上好像裹了一层东西”,中医称之为“头重如裹”,
另外他的眼睛老是会觉得“眵目糊”比较多,发黏,睁不开,即便睁开了,也总是觉得看东西不清楚。鼻子总是黏黏糊糊,流着很多鼻涕,总是洗不干净,而嘴里总是发黏,有人还会夹杂一些其他的味道,发苦、发涩或发甜。还有人觉得就是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既不是耳鸣也不是耳聋,就是听不清楚,其次,湿气侵入人体,它会恢复到它阴寒的本质,表现为重浊、黏腻。
人体分泌的一些体液本来是很清澈的,但是受了湿气的侵害以后,特别是伤害到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以后,就会出现这种污浊、黏腻的东西,有人说我嗓子里有痰,但是总是黏的,咳不出来。有人会小便出现浑浊,甚至小便尿完了,会觉得发黏,还有人大便的时候总是拉不干净、不爽,拉出来的大便特别黏,冲马桶都冲不干净,还得去刷,
还有人表现出来就是出黏汗,甚至会粘衣服。另外一个趋势就是湿气往下走、下流,有些人就会出现烂脚丫子、脚气等,湿邪致病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缠绵难愈,中医形容它“如油入面”。就像把面和油裹在一起以后,摘不干净,分不清楚,很多人得了这种夹杂着湿邪的疾病以后,治疗周期比较长,不像受风受寒了,吃点药,发点汗,头天难受,第二天就好了。
2、中医讲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对于湿气,西医医生往往一头雾水,湿气是中医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态,中医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作为病因的湿气,多见生活环境中湿度太大或过食生冷,当水分在全身或局部稽留过多,就是常说的湿气重。中医说“湿性黏滞重浊,易伤阳气,”当组织中水过剩但不到水肿的程度,现代医学一般检查不出病来,但会有头身沉重等症状,这个阶段属于机能障碍;黏滞指缠绵不清,迁延不愈,这种情况往往有慢性炎症,譬如关节炎发作时的僵硬,实际上是局部水肿,局部湿气;急性炎症往往伴随炎症分泌物,西医叫渗出液,这种状态中医叫“湿热”,对于湿热一般只需要清热,中医的清热不是退烧的意思,而是消除炎症,炎症消了,炎症分泌物自然消失。
水肿状态会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所以说“易伤阳气”,这里的阳气可以理解为能量,能量不足,定然无力,除环境中的水蒸气含量过大引起身体湿气外,抗菌素、啤酒、生冷饮食的过度摄取等因素更常见,往往可引起体内,特别是消化管内积水。抗菌素和啤酒等影响胃肠功能,温度对胃肠也有影响,强冷风吹容易已引发大量清鼻涕,同样的道理,胃肠受凉且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可引发胃肠分泌液过多;同时,分解食物消化酶的最适温度是37℃以上,水的吸收是伴随氨基酸等消化产物一起吸收的,消化不良时水的吸收也不良,这时大便往往稀溏或黏稠,舌苔厚腻,中医叫“湿困脾阳”。
文章TAG:中医 夹湿 重是 湿气 阳虚 中医阳虚夹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