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种韭菜一样,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够卖到2.5元,行情不好的时候,2毛都没人收,只能割了扔掉。到了这个时候不仅南方高温多雨,北方也是一样,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在农村还有一个关于出伏的农谚是这样说的,“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什么意思呢。
1、农村俗语:“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什么意思呢?处暑什么时候到来?
今年处暑是8月23号,农历七月廿三日酉时。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我理解,其意思就是:到了处暑这个时节,天气不再那么炎热难受了,炎热仅仅在中午这个时候就高温一些,早晚已凉许多,止了暑气。一年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暑就是炎热,小暑小热,大暑大热,处暑止热,处暑暑热渐消。小暑大暑是夏季最后两节气,也是最热时期,
处暑紧随立秋之后,已出暑伏,暑热渐行渐消了,炎热仅仅显现在中午太阳正照之时,其它时刻就不那么酷热,已开始有秋凉之味了。处就有躲避、消失、去掉,停止,没有的意思,处暑之后是白露,由浅秋而渐深,早晚清凉,水气也会凝结露了。我国使用的节气,就是反映季节物候变化与寒热冷暑变化的,处暑就意喻暑热停止退出了。我地在北回归线之南,四季不分明,交替变化不明显,夏天显得特长,就是处暑之后止暑了,也很感暑热不凉,并非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南北各地有不同吧,
2、“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什么时候出伏?天气还会热吗?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今年啥时候出伏?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要到了,温度高、降水多、气压低、湿度大,是这段时间的主要气候特征。到了这个时候不仅南方高温多雨,北方也是一样,而三伏天的长短取决于中伏的天数,也就是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有四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有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什么是庚日呢?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干支纪年法中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有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称为“十日”,10天一循环,用来纪日;把“十二支”称为“十二辰”,用来纪月,12个月一循环,也就是一年。
古人就是用一位“天干”搭配一位“地支”的方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把天干和地支全部对应循环起来,正好是60年。而我们说的“庚”,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位,两个相邻的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取决中伏有几个“庚日”。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我们按这个方法来推算就很容易数出哪天入伏,哪天是中伏和末伏了,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庚午日)就是7月16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7月26日(庚辰日)是中伏的开端,再往下数一个“庚日”是8月5日(庚寅日),但是,今年这一天“立秋”还没有到来,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所以,按古人的算法只能延长一个“庚日”,到8月15日开始数末伏,数十天,也就是8月25日正式出伏了,
也就是说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也就是20天,“三伏”加一起也就是40天。长达40天的“三伏天”,我们也不用担心会很热,因为40天的三伏天太常见了,反而是30天的很少,我们可以查看一下,最近几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也不意味着“三伏天”就会比往年热。最近几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下雨的天都比较多,就连东北这两天也是大雨不断,有些人家地里都涝了,
进入小暑大暑下点雨是好的,有利于庄稼生长,但是雨如果下多可就不好了,特别是在中伏的时候。在农村有一个关于中伏的俗语是这样说的,“中伏时节雨堵门,贞洁寡妇也嫁人”,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中伏天还和寡妇扯上关系了?下雨不好吗?家住农村的都知道,现在的房子都是砖房了,无论从保暖还是坚固程度上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过去的农村房子大多数都是土房,特别是在东北的农村,过去土房是非常普遍的。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