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由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所以对于科学的定义应该是二维的,即科学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对于科学的定义,完全是由人类决定的,比如,我们无法证明科学理论的对错,因为数学的逻辑推导是要有前提的,而实验也不具有绝对的判决性,实验与人类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你认为什么是科学?它与非科学的分界线在哪里?
科学的本质,就是不迷信。在远古的时候,您吃河蚌或者动物的肉,必须用火烤,这样才科学。后来有了陶器,可以用水煮了,发现用水煮,有时候更科学,用铁器耕种比用石器或者木器,效率更高,也更科学。再后来呢,我们发现,使用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疫苗比以后治疗更科学,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人们的认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轻松。
2、科学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类给科学定义还是科学给人类以定义?
人类的认识观是对人类认识的看法,其所要探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根据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认识观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两者具有相同的本质,被称为一维认识观;其二是两者具有不同的本质,被称为二维认识观,一维认识观认为,认识只是关于认识对象的反映,不具有质的变化。因而,人类的认识只是一个简单的发现过程,存在着对错之分,
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属于一维的认识观,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认识的对象究竟是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心灵。二维认识观则认为,认识是认识的主体(人)与认识的客体(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存在着质的变化,人类的认识是自然界继产生人类之后,又进化出的新鲜事物。由此,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了自然界存在着质的变化,至于科学一词,最初是来自于西方,是基于西方的逻辑分析所产生的学问。
所以,科学属于人类的认识范畴,是人类认识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人类的认识与科学划等号。不过,由于一维认识观盛行,所以科学被赋予了正确的光环,科学是正确和真理的代名词,于是,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只有当人类的认识引入了数学和实验之后,人类的认识才具有了科学性,人类的理论才成为科学。这种关于科学的观念,虽然比较直观,但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
比如,我们无法证明科学理论的对错,因为数学的逻辑推导是要有前提的,而实验也不具有绝对的判决性,实验与人类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际上,对于科学的定义,完全是由人类决定的,人类在不同的认识时期,根据其认识的需要,可以对科学进行不同的定义,其实质上是对认识做出不同的解读。因此,对科学的定义,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对人类认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
如果定义科学是真理,就会使我们单纯地追求绝对的认识。于是,就会固守曾经被实验相对证实的理论,而疏于理论的创新,如果定义科学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就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追求认识的效率。于是,更加强调的是实验与理论的互动,两者若彼此相互促进,则理论是进步的;反之,该理论就是退化的,需要由新的理论所替代。根据二维的认识观,科学理论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因而,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既是有效的,但却又不同于自然界。正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对绝对认识的追求,才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总之,由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所以对于科学的定义应该是二维的,即科学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既有助于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也符合我们人类认识需要的,其与自然界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3、什么是科学?你赞同清华吴国盛教授的解释吗?
吴教授写了本书,就叫《什么是科学》吴国盛教授致力于研究科学史,在国内就算科学史这个领域的权威大佬级人物,虽然他关于科学的认识上,和其它一些著名科普者,如方舟子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在有一件事上,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科学,其实中国历史上没有科学,这事儿并不奇怪,毕竟科学不是在中国诞生的。
文章TAG:本科学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