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很少有单打独斗的,一般都是以课题组为单位,选导师其实也是在选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会有一个学科带头人,一般都是长江学者,杰青或者院士,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学科带头人非常忙,要负责课题组内的经费申请,人际关系打理,所以一般不会直接带研究生,挂到名下的研究生一般是交给小老师带,或者由博士直接带着,我们称之为大导师的名,小导师的人。
1、硕士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遇良师,得良友,拥良伴可谓人生三大幸事,能够遇到好的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学生喜欢的老师未必就一定是好老师,能否让学生获得持续成长,能否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这往往是研究生导师更为关注的事情,
研究生期间与本科期间不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一起合作来完成新领域的创新,在学生完成创新的过程中,导师主要承担着三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为学生搭建科研场景,其二是为学生指明方向,其三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自己成长越快的时候,而越是轻松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成长最为缓慢的阶段,所以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在面对困难和困惑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自己最终能够取得成果,而导师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因为导师会告诉你,你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和努力往往是同学们的基本品质,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存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问题,在当前考研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背景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也很难能够走进研究生课堂。但是即使有很多同学非常努力,往往也会面临延毕的风险,究其原因,与自己的主攻方向有较为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读研期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说,读研期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板”,或者说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
2、研究生该如何选导师?大导师和小导师的利弊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读完硕士就出来工作,最好不要选院士之类的大佬,真的没时间带你,你和导师的关系仅仅是挂个名而已,甚至连平时见个面都很困难,好处是别人一听你是院士的学生会觉得好厉害,显得有面子,但是真正的纠结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是选一个刚入校没几年的年轻副教授,这种老师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迫切需要论文评职称,同时能招个学生不容易,会非常耐心的指导你,同样你也可以很快的发表论文。
3、如何选研究生导师,什么时候与导师联系比较好?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首先,对于参加考研的同学来说,在复试结束之后联系自己感兴趣的导师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尽早联系导师也可以让导师提前给自己安排一些任务,这样在开学前可以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规划,有的导师也会在开学前就安排学生进入课题组,这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
通常来说,导师的指导名额都是有限的,尽早联系导师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争取到有限的名额,如果自己的比赛、科研和项目实践经历都比较丰富,那么应该尽早联系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导师接收你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了,如果自己的科研和实践经历都非常少,那么导师也可能会拒绝你,所以在本科期间一定要重视科研和实践。联系导师通常有三个时间点,不同的时间点要有不同的诉求,同时要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点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对于成绩比较不错,且比赛、科研和实践经历都比较丰富的同学来说,在考研之前就可以联系心仪的导师,此时表达出自己对于研究生期间的一些规划,要重点表达出自己对于导师研究方向和课题的向往,同时要表达出自己能够上岸的信心,可以在邮件的最后表示在初试之后再联系导师,这种情况下导师通常都会回信的,也会给予一些正面的回应。
文章TAG:导师 硕士 研究生 报考 报考硕士研究生怎么选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