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茶抹茶物语,这个和白玉抹茶物语差不多,就是把白玉圆子换成了抹茶冻,也是28元。抹茶不是简单的绿茶磨成粉,必须符合三个工艺特点才能叫抹茶粉,在手工面中加入抹茶或者绿茶粉,做成抹茶冷面,虽然没有经过高温烘焙,但在晾干面条的过程中,原本翠绿的面条开始发黄,出现了自然氧化的现象,所以在日本,为了延长保鲜期,抹茶一般是半成品的形式,也就是茶片,当要用到抹茶时,才研(成抹茶。
1、抹茶和绿茶粉究竟有什么区别?
抹茶不是简单的绿茶磨成粉,必须符合三个工艺特点才能叫抹茶粉。抹茶源于我国南宋时期的“末茶”,传入日本后在制作细节上发生了些许变化,日本茶业中央会对抹茶的标准定义为:抹茶是将覆盖栽培的茶叶鲜叶,不经揉捻直接干燥制成碾茶,再经石磨研磨制成的极细粉末。“覆下栽培”、“碾茶”、“石磨碾磨”也就成了抹茶的三个关键词,
所谓“覆下”就是遮盖的意思,在茶树新芽伸展2~3片叶时,使用苇帘或稻草等遮光材料(现今多使用寒袱纱)将整片茶田覆盖,大约持续共20天左右的遮光培植。覆下栽培最初只是一种保暖手段,目的是为了在晚霜灾害中,保护春天刚萌发的新芽,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覆下栽培的鲜叶因为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比露天栽培时呈现出更加浓艳的翠色,
其次,茶树鲜叶中的“茶氨酸”(谷氨酸γ-乙基酰胺)在遮光状态下,向“儿茶素”(茶单宁)的转化过程几近停滞。带着鲜甜滋味的茶氨酸和海藻中鲜味的主要成分谷氨酸有着相近的结构,于是,抹茶入口后人们感受到的也是相近的鲜味,这就是抹茶带有淡淡海苔味的原因,口感苦涩的儿茶素(茶单宁)的减少,也是抹茶苦味远低于普通绿茶粉的原因。
所以抹茶和绿茶粉完全是两回事!!!日本绿茶制茶初步加工的主流方式是“蒸青”(蒸し即蒸汽杀青),而不是我国常用的“炒青”工艺,采摘的茶树鲜叶在当日进行杀青与干燥,每一片鲜叶的叶柄、叶脉都被剔除,只留下叶肉部分在恒温下蒸干,这就是所谓的碾茶工艺(てん茶),碾茶最终经过石磨细致研磨成颗粒直径仅有2-20μm的极细粉末,才是抹茶粉。
2、抹茶是什么东西?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抹茶味蛋糕、抹茶味冰淇淋、抹茶味糖果、抹茶味饮料因为颜色养眼口感清新,吃货们总是能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一眼挑出抹茶口味作为首选。
不过,市场上不少抹茶食品里面添加的仅仅是绿茶粉,而为了保证口感和颜色,添加香精和色素成为行业惯例,采摘下的新鲜茶叶当天杀青干燥,采用的是蒸汽杀青法。研究分别表明,在蒸青过程中,茶叶中的顺-3-已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并产生大量的A-紫罗酮、B-紫罗酮等紫罗酮类化合物,这些香气组分的先质为类胡萝卜素,构成了抹茶(Matcha)特殊的香气和口感,
所以,覆盖栽培的绿茶并且蒸汽杀青的覆下茶不但香气特殊,色泽翠绿,味道也更鲜美。真正抹茶的原料是一种没有经过揉捻的小茶片,它的制作有两个关键词:覆盖和蒸青,春茶在采摘前20天必须搭设棚架,覆盖芦苇帘子和稻草帘子,遮光率达到98%以上,也有简易覆盖,用黑色塑料纱网覆盖的,遮光率只能达到70~85%。实验证明用不同材质、颜色的物品给茶遮光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饮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饮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温(不是沸腾)水,然后搅拌均匀(传统上使用茶筅),在茶道中,“浓茶”用4克抹茶,加60CC开水,有点像浆糊状,“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开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浓厚的泡沫,非常美丽,爽口。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去用茶筅点茶喝的人已经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食品,绿色的抹茶食品成为餐桌上绿色的鲜花,受到人们的追捧和享用。
文章TAG:西点 东西 抹茶西点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