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如何自学中医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看同样的一个问题,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正不过是讲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柱回答。
1、学中医,应该先学什么?
我是一名临床中医,学中医已经有十余年,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要学中医首先的搞清楚自己的目的?1.只是一般业余爱好,养生保健?2.还是系统学习诊病看病?学习目的不一样,要学习内容自然不一样,就第一种来说,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的中医畅销书,这些书都比较普及,入门,好懂。这个仅仅是针对普通的业余爱好者而已,如果是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就得从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开始。
这些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甚至天干地支等中国,数术的基础知识,难说这些基础知识不是必备的,但是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具体入门的话,谷在古代推荐从师大经典入门也可以从四小经典入门。从四大经典开始,门槛比较高,但是一旦学过去,后面都是好走的路,不是小经典,从初级入门比较好入门,但是后面的路还是比较难,要慢慢的由浅入深。
现代人学中医没有古文化和传统知识的铺垫,可以选择中医学院的教材作为参考,主要用到的书本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诊断学,方剂学的作为基础,当然,这些只是理论入门的基础,只算知识不算中医的技能。想要获得中医的临床技能,还是得看回经典学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当然,中医也可以从针灸入手,因为针灸可以治疗常规病,一些急症都有优势。
而且学起来门槛并不高,只要学习经络穴位,然后可以试着通过按摩艾灸的入门,具体的可以进一步找一个老师学习针灸的操作,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中医,关键在于兴趣和爱好,少了这一点很难坚持下去。充一点,你分享的两张脉诊图,这种姿势都是错误的,一看就是外行人拍广告摆姿势而已,但这连姿势都摆错了。中医二羊,了解想要学习中医可以更点击我的头像关注,
2、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
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我给你的答案是:一、先学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包含了阴阳,五行之说,脏腑表里之说等。对于治疗疾病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如治病的根本就是调理身体的阴阳,因为《黄帝内经》里讲“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人身阴阳平衡了,才不会有病。再如五行中,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互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原理,
根据这个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衍生出的的培土生金之法,滋水涵木法,泻南补北法等治疗疾病的方法;再如脏腑肝与胆相表里,如肝出了问题,也会连着胆出问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问题也影响到小肠的功能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基础知识,二、看《黄帝内经》,因为临床治疗上,往往离不开《黄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明代名医缪希雍(补益滋生丸的传播者),当时众多医生治不了他的病症,他就是从《黄帝内经》中,得到的答案,用药治好了他的病,从而走上行医之路,终成一代名医,
还有很多名医,治疗杂病难病时,均是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的答案。这正是《黄帝内经》魅力的所在,三、看中医诊断,熟练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中,望诊必须要精,望诊主要包括望体形,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血虚等;望五官五色、望目、舌、头发、耳朵、手指甲等等,脉诊只是给前三诊做最后诊断用的。如用诊脉断人阴虚还是阳虚,左尺短为阴虚,右尺短为阳虚,
是表证还是里证,是那个脏气出了问题等等,做到精准到位。四、看再看病因赋(我写的文章中,有这方面内容,在此不再繁述),人生病皆有因,治病寻根,才能治疗一劳永逸,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病人的疾患,五、看药理,用药如用兵,治病和排兵布阵相同,分君臣佐使,君药(治主病及主症的药)、臣药(加强君药治疗主证的功效及治次要病证的药)、佐药(加强主药和次药功效的药或者是减少主药不良反应的药及反佐药)、使药(1、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兼治次要的病2、起调和诸药作用)。
文章TAG:先学 内经 针灸 自学 中医 自学中医先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