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我觉得会比毛笔快。综上所述,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要比用毛笔快很多——省时间,省力气,很多传世草书名作也是酒后,大悲大喜等情绪激动时挥笔而写,事后作者本人再也写不出来,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书和比作钢笔书法,钢笔不用蘸水,而毛笔写一万字,不知要蘸多少次墨,调多少次锋,浪费多少时间。

1、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你觉得会比用毛笔写的快吗?

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你觉得会比用毛笔写的快吗

谢谢激情。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我觉得会比毛笔快。理由有这么三点:(1)钢笔笔划细而固定不变,字就可以写小一点,小一点,活动范围就小,用的时间就少,(2)写钢笔字没有枕腕悬腕一说,手笔贴一纸上,省力活动自如,省力,不易疲劳。(3)写一万字?钢笔不用蘸水,而毛笔写一万字,不知要蘸多少次墨,调多少次锋,浪费多少时间?综上所述,用钢笔写一万字的草书,要比用毛笔快很多——省时间,省力气,

2、硬笔行书中,怎么写好草字头?

硬笔行书中,怎么写好草字头

一般来说,下面宽的,草字头写的比较小。下面窄,草字头写的比较宽,就我的个人的书写习惯来说,有四种写法,说的再细,不如写出来供你参考一下,下面4个截图:一、下面宽时,“劳”字写作行书时,还是是“艹”写法为主,怎么说呢,这是大众的习惯吧,也或古贴中的“劳”,上面是两个“火”,所以这个简体字“劳”的硬笔行书,没受古贴影响缘故吧,依然是写成“艹”。

二、下面宽时,行书的写法,这个“草”字,就受古贴影响大了,上面明显古贴写法,草字头不宜写的大,下面窄时,上面的草字头要写的比较宽。具体是先写横还是先写两点,不一定!下面两个草字头同样是借鉴古贴写法,要根据字的结体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笔方式:如:图一,先写长横,再写两点,图二:先写两点,再写长横。好吧,这个草字头,是常用字,前几天在小视频中讲过,想看演示的,可以去看下书写过程,

3、八大山人的草书就是钢笔字的写法,你怎么看?

八大山人的草书就是钢笔字的写法,你怎么看

为了不跑题。咱们只讨论他的草书,不讨论绘画,您好。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书和比作钢笔书法,任何我国传统毛笔书法都是钢笔书法没法比的,完全是两个项目。咱们传统书法,离不开笔墨纸砚,要熟悉毛笔和纸的吃水,湮墨的那个感觉,那个尺度,这个尺度无论的物质成本还是书写者下的功夫,时间成本都是钢笔难以比拟的。

咱们先看看八大山人,大家觉得他草书类似钢笔,就是因为他用笔极其简练,流畅,不似书法史上任何一个流派大家,咱们往后看。说起朱耷,启功先生曾作诗一首,是这样描绘八大的:“钟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间未见书,异代会心吾不忝,参天两地一朱驴。”看,朱驴,启功在书画也是他晚辈,何以称他驴?因为他以驴自称,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

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代孙子。天启六年(162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十九岁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对朱耷来说,家国破灭,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看破红尘,23岁遁入空门,释名传綮,后来犯了癫狂病,这里注意,很多草书大家,其实都很癫狂,率性,比如怀素和尚,还有张旭等等,

很多传世草书名作也是酒后,大悲大喜等情绪激动时挥笔而写,事后作者本人再也写不出来。55岁病愈后还俗,59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款。朱耷在书法圈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虽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证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欧阳询的楷书、宋朝黄庭坚和明朝董其昌的行书,虽然清代的邵长衡在《八大山人传》说:“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但我们仍然很难发觉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八大体”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

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无论是崇尚沉着的用笔风格,还是追求轻灵的用笔审美效果,总归要节奏鲜明、清晰,这样,才会使点画丰富多样。到了八大这里,一反常态,崭的面貌出来了,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


文章TAG:钢笔  草书  朱字  一万  钢笔草书朱字怎么写  
下一篇